|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
予幽囚之所,西倚囹圄之垣,即听讼之庭;庭有古槐,森然数株。 |
我被关押的地方,西边靠着狱墙,就是审案的厅堂;厅前有几株古老的槐树,森然挺立。 |
|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
虽枯荣代谢,犹存生意;可比仲文之咏古树。斯乃听讼之庭,宛若召伯之遗甘棠。 |
虽然历经枯荣,仍然生机盎然;好比殷仲文诗中歌咏的古树。这里正是审案之所,就像召伯治理时遗留的甘棠树。 |
|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
及乎落照低斜,凉蝉断续;清音微咽,较昔所闻,倍增其切。 |
每当天色傍晚,夕阳渐低,秋蝉零零落落地鸣叫,那幽咽的声音,比往常听来更觉哀切。 |
| 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
抑人心殊昔,抑虫响增悲? |
难道是人心境遇与往昔不同?还是蝉声比先前更悲凉? |
|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
嗟夫,音足以感人,德足以配贤。 |
唉!蝉的声音能感动人心,它的品德可以比作贤人。 |
|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
故能自洁其身,体君子之清操;亦能蜕壳而去,类神仙之羽化。 |
它能保持自身清洁,像君子般清高;它脱壳而去,好似仙人飞升。 |
|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
候时而鸣,不失四序;应节而化,善知进退。 |
它按时而来,不失自然节序;随着节令而变化,善于掌握进退。 |
|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
目虽常明,不为世暗所蔽;翼虽轻薄,不为俗厚所移。 |
它的眼睛常明,不因世道昏暗而蒙蔽;它的翅膀虽轻,不因世俗沉重而失真。 |
|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
高树微风,天纵其音韵;凉秋坠露,自守其清贞。 |
它在高树的微风中吟唱,天赋自然音韵;它饮秋天的露水,自守清贞。 |
|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
余生不遇,系于徽纆。 |
我命运不济,遭遇囚系。 |
|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
未及摇落,已先摧残;虽不自伤,犹多自怨。 |
还未到秋叶飘零,我已先受摧残;虽不愿自伤,却难免自怨。 |
|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
听蟪蛄之连声,若奏平反之音;见螳螂之抱影,知险机之未释。 |
听到知了不断鸣叫,好似平反的奏章已传来;见到螳螂举动,还明白险境未除。 |
|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
于是感而成章,用以寄友。 |
因此感慨而成诗,赠与知己。 |
|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
庶几因物寄情,哀蝉羽之零落;托心以求人知,悯余声之孤寂。 |
希望借蝉寄情,哀叹它的飘零;也托付给朋友,怜悯我这寂寞的心声。 |
|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
非谓翰墨可除幽忧,徒以寄怀而已。 |
并不是说文字就能解除忧愁,只是借它寄托心怀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