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拙/问号哥网友的回复(四)实践的意义

来源: 2025-08-29 08:19:1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赵兄说,再高明的理论,如果不能在生活中实践,不也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空谈。我深以为然,基督教和佛教的净土宗,在宗教实践上,我个人认为各方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基督教的新约,不讲律法,即不讲戒律,基督教没有佛教实践中的戒定慧里的戒。因为耶稣指出,整个律法的精髓在于爱神和爱人,爱是律法的根本和最高总结。所以,人以这个标准,在根本上就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而不用设定所谓的条条框框,最终变成律法主义。基督徒的宗教实践核心可以概括为“信、望、爱”,这是从圣经经文提炼出来的(哥林多前书13: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 22:36)“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加拉太书 5:14)
 
基督教讲爱,佛教讲慈悲。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意思。但在圣经新约里,爱虽然被反复重申,但我认为比较零散。我试着总结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大约对应佛教的三种慈悲,即1,众 生缘慈悲,2. 法缘慈悲, 3. 无缘慈悲。
 
第一个层次: 爱自己的父母伴侣子女,亲朋好友。从亲缘关系开始的爱,也是我们凡夫俗子最自然的爱。对于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人会有怜悯,但范围有限,程度有限。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马太福音 5:46)
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马太福音 5:47)
 
显然,在实践层次上,这不是耶稣所要求信徒的层次。耶稣要求的是更高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多的倾向于利他,但对于付出,可能还有功利的目的,比如给自己积攒功德,虽然基督教没有功德这一说,但有些信徒认为好行为会有好的奖赏。有期待回报的爱,有目的的爱。总之是在利己基础上的利他。
 
“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善行不应是带有为自己博名声,博好处功利色彩的行为。当然,应该也不是为自己积累善业而做的。所以耶稣要求的,是更纯粹的善和爱。
 
第三个层次,是无条件的利他,即无条件的爱。‘爱人如己’
 
这个应该就是最高层次的善/慈悲/爱。这个层次的爱是超越种族,亲缘,国家,信仰的纯粹的利他精神。只有到了这个境界,才能“爱你们的仇敌”。这个层次,应该是类似特蕾莎修女,圣方济各这样的“圣人”达到的层次。当然,一些信徒可能默默的践行并未张扬,一些善并非都要轰轰列列。
 
在路加福音中,一个律法师问耶稣说,做什么才能得到永生。耶稣问他律法如何说,律法师答说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这样行就必有永生。律法师又问,到底谁是我的邻舍。
 
正巧,美国副总统万斯在采访中也提到了相同的概念,“基督教有一个概念,就是爱你的家人,爱你的邻居,爱你的社区,爱你的同胞,在这之后,优先考虑世界上的其他人。”显然,这是第一个层次的爱,以自我为中心画的一个圈,然后逐步扩大。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自我。MAGA运动的核心就是自我优先和利己主义。所以,新教宗回应道“JD Vance 错了:耶稣并没有要求我们对他人的爱进行排序”
 
耶稣用一个故事回应了律法师,说一个出门的犹太人被强盗打劫打的半死扔在路边,一个祭司看见了,走开了。一个利未人看见了,也装没看见。而一个撒瑪利亞人看见了,不但替他包扎伤口,带到店里照看,还为他付钱。在这里谁是那个邻舍呢?律法师说,是怜悯被害者的撒瑪利亞人。
 
撒瑪利亞人不被视为正统犹太人,所以在耶稣的时代,撒瑪利亞人被犹太人视为边缘人士。然而,犹太人在危难的时候,本族祭祀利未人没有伸出援手,反而是犹太人歧视的对象搭救了他。所以耶稣在这里所指的“邻舍”是不分亲缘,种族,甚至国别的人。我个人的理解,上帝的天国是不会有种族主义,民粹,粉红,MAGA的存在的。
 
 很惭愧,很多人都在第一个第二个层次苦苦挣扎,本人也一样,远远达不到第三层次,但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在第二个层次上做好并尽可能的接近第三个层次。
 
基督教的宗教实践基本都是靠社会实践展开的,通过人与人的交往,通过个人生活处境的变迁来修炼“信靠”,“信心”,“盼望”, “爱”。一个是与神的关系,一个是与人的关系。而其他的宗教仪轨仪式部分反而是最简单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世上的苦,乐都是修行的工具。世外不是修行地,世间才是。避世不是修行,入世才是。保罗说“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谁是谁在,我都得了秘诀。” (腓立比书 4:12)
 
修行这个事,从来应该没有一蹴而就的,这是我的感受。进一步退两步,都有可能。净土信仰虽以“称名念佛”为根本,但也有至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的说法,这是类似去恶向善自利利他的信心和善愿,还有辅助礼拜,忏悔,观想的一些形式。在这些实践上,可以说两教是非常的相近。但人性和自我这个东西,不太好战胜。大家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