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拙/问号哥网友的回复(二) 关于佛教轮回观的疑问
宇宙微尘
我的这些观点,只代表我在学习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即使有评价和比较,也是我个人的认知,按赵兄的说法,有得罪的地方,希望不要介意。
根据佛教的说法,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甚至三界都是众生“共业”而来,那么显然在轮回出现以前,众生就已经存在了。至少,众生的“意识”就已经先于三界存在了。根据十二因缘理论,无明是造成轮回的因,那么在轮回发生前,就一定有“没有被无明影响进入轮回的众生”。那么请问,这些“没有被无明影响进入轮回的众生”是什么状态?根据我粗浅的了解,好像佛教的世界观,众生的状态只有1,一直轮回,2 涅槃寂静 3,在净土的既不成佛也不轮回 的这三种状态。那么我很好奇的是,“没有被无明影响进入轮回的众生”是涅槃的状态吗?
佛教强调无始轮回,否认众生有“开端”,生死轮回无始无终。这其实直接否定了佛教自己设定的因果律。因为众生和无明都要有自己的因,才能因果相续。佛教一般会说,我们不去追述第一因,因为那个不重要,我们要解决当下的解脱问题。而对我而言,这个相当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被无明影响进入轮回的众生”是涅槃的状态,那么说明即使涅槃,依然会退转。如果是第三种状态,也就是在净土的既不成佛也不轮回的状态,那么净土已经有不退转的保证了,这也有问题。
另一个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果无始轮回,我们众生其实是处在一个某种意义的永生状态,尽管佛教否认恒常灵魂的存在,但无始相续轮转的众生难道不是自有永有吗?至于轮转的是补特伽罗,还是阿赖耶识,那个倒是可以回头再说的。至少我们能得到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精神第一性”。精神是先于物质的,那么这精神哪儿来的?
抛弃了造物主概念的佛教,在解释世界的形成以及众生的起源上,至少在我这个凡夫角度, 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在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早期吠陀时代是没有业力和轮回的概念。到了佛陀诞生前后,也就是吠陀哲学晚期,业力和轮回的概念已经普遍流行。所以说佛教吸收了吠陀哲学的业力和轮回的概念,应该不能算是厚彼薄此。然而。尽管都具有轮回的思想,吠檀多学派,也就是后来印度教的正统哲学思想,在世界观上其实比佛教的解释更加的自洽。简单的理解,这个世界和众生都是从梵(唯一真实、无始无终、遍一切处、不生不灭、无相无名的绝对存在)中显现出来的,众生的个体灵魂(阿特曼)本质上是与梵同一,我们所在的物质世界只是一种来自梵的幻象,也可以理解为梵“创造”了我们的虚拟世界。而众生执着于这个幻象中而陷入了轮回。这样,我们世界众生来源有了合理的因,轮回也有了合理的因,而至于梵的来源,不必解释,因为不可知,第一因藏在造物主身后。其实这比起一个从无始就一直永动的轮回系统而言,更加合理。
虽然基督教的神学体系和印度教并不相同,但在解释世界本源,人类起源上,是可以套用类似的概念的。实际上,包括中国本土的道家哲学,都指向了非常类似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可以理解为终极的无相无名的绝对存在。从一元到二元,有了阴阳,善恶,光明和黑暗概念的“二元”世界。或者说,有了我们的意识以及物质世界,就同时具有二元的概念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