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诗价值很大。比如说,杜甫诗《春望》,有朋友说,如果全中国都毁灭了,有人在一片破瓦上看到刻有这首诗,她也会意识到,此地曾有过一个灿烂的文明。有的诗价值一般(不举例了)。下面这首也是唐诗,它价值几何?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
上学时,附庸风雅,读过许多唐诗,没见过这首。多年以后,在一位研究唐诗的老先生的书里见到了。这位先生对此诗赞许有加,但他的分析不很精细,甚至有简单的误读,就不引用了。读这诗,我学了不少东西,其中之一就是,有时人们知道真心喜欢什么,但说不清缘由。
诗挺直白。第一联说,戍边的人,晚上冷了怎么睡?同情。第二联有点蹊跷:看似诗人做了战袍,不知会落到谁手上。是山遥路远,还是战事吃紧,所以寄送不便?第三联,明白。缝衣给心爱的人。可以想像女人细心缝制战袍的样子。第四联,又蹊跷了:怎么如此悲观?在外打仗的,生死未卜,可以理解;在家缝衣的,怎么说今生已过?活着就有希望啊。
你读了两遍,给诗打分,是中等。若真是女作者,考虑到女诗人不多,中上。你没有意识到,你刚读过了极棒的唐诗,即使不能跟李白杜甫比肩,任何唐诗选集若不选它,必须有强硬的理由。
好的抒情诗,抒发的是私人情感,与诗人自身经历密切相关。不清楚背景,读起来会有或多或少的损失。比如说,读杜甫诗《春望》,下面应有注释,讲明这是安史之乱哪个阶段写的,当时诗人是什么境遇。这首《袍中诗》有个掌故,尤其要紧。开元年间,朝廷给边防军发放棉衣,由宫中缝制。一位小卒在所赐的战袍中发现了这首诗,报告给边帅,边帅又上报朝廷。(写到这里,我怀疑那些小卒、边帅是否跟我手中的这本唐诗选的作者一样,对诗有本能的理解和钦佩;毕竟是几句诗,层层上报,郑重程度堪比机密军情。但也许层层上报是后人的杜撰,袍中藏诗被发现后,只在士兵中流传,那么钦佩它的,最初就仅限于下层人了。)
原来是宫女写的。一切都明白了。不是蔡文姬、李清照,或者刘采春。宫女无名,文字朴实,受教育的程度可能不高。说“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是因为她制的衣服是由朝廷随机分发,没有固定的、熟悉的接受者。懂了这些,诗就有了全新的意义。给陌生人的衣服,添线、着绵就罢了(也是底层人愿意为他人服务)为什么“蓄意”、“含情”?既然“蓄意”、“含情”,怎么忽然说今生已过?因为这是身处禁宫、青春已被埋葬的宫女啊。对爱情的憧憬也止于缝衣之时想象一下那个陌生人穿上它的样子。本诗概括了宫女诗人(也是所有宫女)一生最深的经历和感受。你以为平淡的“添线”“着绵”两句,其实是无比强烈的感情,在极度含蓄的笔触下的光辉展示。哪怕对仗不是最精彩的。
诗人缝的衣服已不在了,但诗比衣服更绵密耐久。特制的,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