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门前》短评

卡夫卡的这篇短文,情节很简单:乡下人来到一个叫做“法律”的门前,被守门人拦住,他用尽方法想进去,终其一生也没成功。他临死前守门人却说,这门是专为他设的。

 

像寓言?是的,可它的寓意是什么?它阐述了哪种为人处事的道理,它在影射哪种社会现象?这就复杂了。

 

先说它为什么像寓言。它注重情节,却不注重现实的细节,与主流的短篇小说相反。比如说,读契科夫的《带小狗的女人》你能想象一个切实存在的雅尔塔,你能从身边的人当中认出古洛夫和安娜谢尔盖耶夫娜。“晨雾中的雅尔塔隐约难辨。白云静浮在山顶。树上的叶子纹丝不动,只有知了在叫……”契科夫用了我们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现实细节。《法律门前》没有现实的细节。都是象征性的。“法律”这座门是什么建筑风格,作者没说。它的名字倒很惹眼,有人从法律的角度阐释这篇小说,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法律”是坐落在山脚还是水边,它之外是闹市还是荒野?你在北京、旧金山,或者维也纳见过类似的门吗?这不是一座存在于现实世界的门。我们对它的印象,有“从门内透出的一束永无止尽的光”,和那个尖鼻子、留胡须的强大的看门人。这些都是象征性的细节,一起促成最后震撼的效果。

 

象征性的细节不容易把握。现实的作品中,哪些细节妥当,哪些不合适,哪些需要更细化,都可以通过作者的生活经验,甚至直觉判断。写纯象征的作品,凭空想象细节,雕琢安排,费力大了。卡夫卡的写作方式适合中短篇而不是长篇,因为我们都不是超人。

 

既然细节是象征性的,就有必要诠释。好在这篇如此精妙,不必过后分析,读的过程中都能领会某些影射。“门内透出一束永无止尽的光”,乡下人又处心积虑想进,这座门就代表着一种众人都有的渴望,为得到救赎、正义(门的名字叫法律)或者成就。可是乡下人没成功。看门人太强大。哀求也没用。贿赂也没用。什么都试了,都没用。结尾看门人凑近他,大声说,这门是专为他设的,很震撼。乡下人似乎也有这直觉——他一直没放弃。渴望与挫败感同样强烈。文章不是在说教,而是在描述一种普遍的人生状态:求而不得,哪怕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至于那个人们想得到的,是救赎、正义、成就,还是别的什么,读者站在乡下人的位置会有不同的解释。对于卡夫卡而言,那束光很可能代表了文学的成就,它也是作者的救赎、他的正义,这一点古今中外许多作者都是一样的。

 

卡夫卡写这篇文章,其最初的灵感,可能是写作的艰难。小说结尾那个像用大红笔圈起的细节——这扇门是专为你设的——更让我有这种感觉。除了《法律门前》《变形记》《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等中短篇,他还尝试了三部长篇,都没写完。前面说过,他的写作方式不适合长篇。从作品的精细程度,不难想象耗费的精力,也不难想象那种求而不得、怎么努力都没用的挫败感。但是,站在时代的峰顶,作者是自知的。不说思想多么深刻、前瞻,单讲写法的新奇与精细,旁人莫及。这扇门明明是为我而设啊,为什么进不去?

 

有意思的是,在《法律门前》写成的一刻,那扇对文中的乡下人一直紧闭的门,对卡夫卡则是猛然敞开了。作品的成就他不可能没感觉。我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肯定像有强光透过心胸。他重读时是怎样的癫狂?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