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欧美文明“复制中国”-五位外国女教授的研究
-诸玄识 2019-05-27
前 言
笔者于2017年出书《虚构的西方文明史——古今西方“复制中国”》和又于2019年3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座《现代西方是华夏的子文明》,引起颇大反响,赞同与非议兼半。总的来讲,华人知识界早已沦为西方殖民文化的重灾区(它在大陆割裂传统认同,在港台割裂中华认同),所以亟需一个思想启蒙的过程。
近来欧美国家,在西方中心论走进死胡同之际,不少学者蓦然回首,查清和揭示“西学中源”的真相。相关论述或书籍越来越多,我们在此推荐几部,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国外学术动态。
历史背景
西方文明何时开始的?并非古代,而是在1700年左右,其前提的“神的社会”转型为“人的社会”,此乃中国文化引导启蒙运动之所为。
再者,西方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文字。西方文字不是“古已有之”吗?18世纪英国的文学泰斗、第一部正规英语词典的编纂者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年)指出:
拟声(表音)不是文字的起源。然而……拟声或表音词语通常是有意识的造字的结果,但这不是最早的语言现象,而是最近的事,……如此特征纯粹是文明的产物……。把语言从语言神学领域拯救出来,是现代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如何理解这段话?
第一,西方表音文字并不是古代就有,而是最近造字的结果(赋予发音特定的意思)。
第二,西方表音文字是文明的产物,确切的说,文字与文明相辅相成。而文明则是由启蒙运动所带来的。
第三,在18世纪以前,西方的语言文字是由宗教主导的,不能正确表达“人与自然”;因而,它与文明、发展和科学皆格格不入。
由于口音在时空中是恒变的,毫无稳定性的“表音”不能自我生成;除非幸遇“助缘”——依靠印刷术锁定和规范发音符号(字母),这在西方是15世纪左右的事。然而,除了被一些神职人员用它杜撰“古代手稿”之外,如此文字因其语音和语义均不一致,只能造成普遍误解,加剧宗教战争,而丝毫不胜任于世俗文明。后者要求文字——即使是表音文字——具有像汉字那样的“表意内涵”。
现代西方的表音文字是寄生于“汉字表意”的(借取含义、借鉴定义)。1755年问世的《约翰逊英语词典》正是“解码汉字”与“汉语思维”的结果。
文明(文学、文化)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审美。这是“中国风 ”及其所开启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德国汉学家卜松山(Karl-Heinz Pohl)说,文学(literature)的“美文”特质是18世纪的发明,而之前则不具有审美性。
美国哲学家洛夫乔伊著《浪漫主义的中国起源》。伏尔泰说:“远东是所有艺术的摇篮,西方从那里获得一切。”
实际上,所有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经典”作品,都是被用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字与审美改造或伪造的。
至于“文艺复兴”,原本只是处于的丝绸之路西端的意大利,在14—16世纪首次出现亚欧交流的高潮;加上四大发明与东学西渐使其神职人员杜撰“古代手稿”成为可能。但到19世纪,西方中心论则命名和定性“文艺复兴”,篡改了这件事的性质,尤其是挪用“中国风”及浪漫主义运动的成果,而充实之。英国著名学者、兼任牛津与剑桥两所大学教授的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 1898—1963年),“轻蔑和嘲笑‘文艺复兴’这个词”。他宣称:“我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点,即人们普遍认为的‘文艺复兴’,实际上从未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