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说一点,本来不想说了,因为对加拿大,这些都是常识,对老美,你再怎么说,都是两耳不闻,鼻孔朝天。
话说美国独立,换一个立场说法,其实是“美加分治”。
英国在北美干掉法国后,大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除了南北不同,北边其实更直接是英王统治,抓beaver毛相当于挖金矿嘛,而南边十三州呢,相当于十三个不怎么管的“野孩子”。
北边虽然赚钱,毕竟做生意的人口稀少,南边呢都是来拓荒的穷苦农民,一窝一窝生,一船一船来,驱赶原住民夺地“攘夷”而不“尊王”,弄了人口两百多万(北边不到十万,而且绝大部分是法裔)。
英王一旦拿下加拿大,就要来收拾你了,对了,叫木兄说的“保护”。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保护”的办法就是加税啊。我不加税,怎么有钱呢,没钱我怎么养军队,没军队我怎么保护你呢?
很合乎逻辑吧。
而且英国还把加拿大的土地,扩展到整个五大湖领域,五大湖成了加拿大的“内湖”,跟夺地夺到这里的十三直接发生冲突。
于是就造反了。
一造反,全民打鸡血,各城各村,左邻右舍,言必称革命党。“革委会”控制了十三州,稍微敢发表不同意见的,被打成“保皇党”。
“保皇党”是什么?就是美国闹独立时,那十三州二百五十万里,依然忠于英王、英国的,各阶层都有,上至富兰克林的州长儿子,下到平民奴隶。
大概有四五十万人。被歧视、迫害后,有一半选择忍气吞声,剩下的一半,参加军队,回流英国,北上加拿大。
北上难民潮,在战后达到巅峰。大概有五万人拖家带口来到加拿大,英国不仅有军队保护,而且还有驱逐阿卡迪亚人,以及从五大湖区原住民那里买来的大量土地送给你。
普通家庭都能分几百英亩,一去就是大地主。打过仗的,就是超级大地主了。很多保皇党,在战争中已经到了纽约州,现在就继续北上,首选阿卡迪亚人已经开垦过,又离祖国近的“新苏格兰”。其中包括爱迪生的曾祖父、爷爷,他父亲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由于来的人太多,英国单独从新苏格兰里划出一个New Brunswick省,后来又分出个爱德华王子岛(PEI)。
“好地方”都被前面的人占了,只有一小部分,大概八千人,跑到今天安大略湖北岸这一带。整个圣劳伦斯河(法国时期叫“加拿大河”)以北,以及五大湖区,以前本来都叫“加拿大”(英国改叫“魁北克”),为了安置这八千English speaker的保皇党,英国将其一分为二:
法国人集中的圣劳伦斯河下游一带,叫“下加拿大”(Lower Canada),新来的英裔集中的圣劳伦斯河上游及五大湖区,叫“上加拿大”(Upper Canada)。
大家自治,以渥太华河为界,平起平坐。就是今天的安省(Ontario)和魁北克省。此后五十年,法裔都比英裔人口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蒙特利尔都还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
多伦多都是保皇党那八千过来,开始建立的,当时叫“约克”(York),一个小不点。多伦多能发展起来,正因为在安大略湖北岸正中间,离美国远,安全。
别小看美国独立后来“上加拿大”这八千保皇党,她才是英裔加拿大真正的未来。那里有五大湖天险,气候相对温暖,是固若金汤、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而且地图形状像个和平鸽,我特别喜欢。在便宜土地政策的吸引下,海洋三省的保皇党不断二迁,包括爱迪生的曾祖父、爷爷、父亲一大家族,全迁徙过来了,成了伊利湖北岸的大地主,那个村子,是爱迪生爷爷取的名字,叫“维也纳”。
对了,就是多妹她们奥地利的维也纳。
保皇党都爱祖国嘛,慢慢把这里的地名,都改成家乡的名字,你仔细一看,相当于一个翻版的“新英格兰”,相对于老美那个,算“新新英格兰”。
我们这儿是“伦敦”,周边有牛津、剑桥,温莎,而一路往东,有约克(多伦多),完全就是照着英格兰本土来的,只是相当于把英国地图顺时针旋转了90度,把中间的魁北克省隐藏掉,和海洋三省的“新苏格兰”,纽芬兰,就是一个天然的
“英伦三岛”。
而“上加拿大”(安省)这个新新英格兰,才是今后英裔加拿大真正的大本营。她和魁北克这个“下加拿大”,共同组成加拿大的“中原”,
人口,政治中心、经济支柱,都集中在那里。不过魁北克法裔本就在这里浸淫百年,此后百年,其势力都与英裔不相上下,加拿大就是靠美国独立从十三州跑来的几万英裔保皇党,一点一点扎根、繁衍,逐渐平衡了法裔的势力,才发展起来,成为今天的模样的。
所以加拿大和美国,和魁北克法裔,和英国、法国,都有莫大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