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经,关于驹车的猜想——白驹、汉广、株林

看《白驹》的最后一章:“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想起下面这张照片。


不用提醒我,说这张照片中白马太高,没手持青草,服饰不对,还未必是空谷......;那种照片我找不到。

看着看着,忽然想到,当时没有高桥马鞍,骑马不方便,它们通常是拉车的,象底下车马坑的样子。


西周沣西车马坑(成康王时期)  

上图车辕在中央(红线上方),车辕两侧各一匹马。如果白驹只有一匹,那该怎么套?

或许,诗里写了两匹白驹?

也不太对,一束草才多大?两匹马一起吃,要撞头的吧。要是轮流吃呢?后面那匹肯吃剩的吗?

那么,会不会有别的马车式样?

查了查,网上大多数文章都说最早中国都是单辕车。到东周出了双辕车,但直到汉代才有确凿的双辕马车资料。没找到东周双辕车照片,找了张汉朝的,结构可能差不多。

东汉双辕斧车

照片是从右边拍的,左侧车辕被马匹挡住了一大块,看不太清,所以用虚线标注。马套在两根车辕中间,看上去很稳当。可惜它不在西周流行,还是回去研究单辕车吧。

这次从商朝看起,底下三张照片,依次是商朝,西周成王、康王时期和春秋时候的车马坑,时间跨度几百年。

没找到这些马车一一对应的复原图,只能放一些类似的图画。

                    图一                                                 图二                                                    图三

这些马车结构都差不多:车辕在中间,前端弯曲向上,绑一根横杠(叫“衡”),衡上再左右各绑一个“軛”,軛下套马。不同之处在于,车辕的线条变了。

商朝车辕在靠近车衡的位置,几乎是弯了个圆角直接往上;到西周中期(中间那张复原图),车辕提前走了一道弧线,但还是跟车衡垂直绑在一起;春秋时期(最后一张),车辕有点像走字底,上下两条平行线间是一条流畅的曲线,从水平方向连接车衡。

受力分析的话,第一个设计的弯角处应力最集中,容易折断,第二张图做了优化,第三张图的设计最好,改动也最大。

一般情况下,在中国古代,成熟的设计经常会沿用很久,图二已经蛮好的了,人们为什么要冒险做大改动呢?

会不会跟车的动力部分——拉车的牲畜有关?

诗名《白驹》,先看看“驹”的特点吧。

汉朝的《说文解字》说:“马二岁曰驹”。但白驹是由青马变的,它要长到一定的年龄才变色,肯定不止两岁了。再查。

《毛诗诂训传》在《汉广》处注释:“五尺以上曰驹。”,在《株林》处注释:“马六尺以下曰驹。”

《周礼 夏官司马》里说:“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

“驹”字表明它的身高在六尺以下。另外,马要到4岁左右才成年,两岁时大概跟“驹”差不多高,跟《说文解字》对得上。

会不会为它们特制驹车呢?设想一下,把白驹牵到上面三辆车旁,它可能还没轮子高。

毕竟《周礼 冬官考工记》里说了:“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驹不到六尺,嘿嘿。

等一等,白驹好象可以塞到图三的车辕底下欸。莫非这就是驹车?

越想越象,再编点理由出来:赶马车很累的,就算马匹听话也辛苦。俄罗斯的三套车才用三匹马,据说车夫手臂有时就要承受50公斤的力量。

平时打仗倒算了,闲暇时谁想那么辛苦呀?套匹小马慢悠悠地走,不好吗?然而按以前的设计,只能把马套在车辕的一侧,走起来容易歪。弯曲车辕后,就可以把马套在中央。这样的设计一旦成功,肯定有人效仿。反正“衡”和“轭”可以拆卸,有要事的时候再装回来,照样是威风凛凛的模样。

这车辕大概不是拿斧头砍成的,那种容易断,不如用直木弯成的结实。

《周礼 冬官考工记》说:“凡揉辀,欲其孙而无弧深。今夫大车之辕挚,其登又难;既克其登,其覆车也必易。此无故,唯辕直且无桡也。”

低档的车辕是直的,高档的才会特意弯曲“辀”或“辕”(揉),这样便于登车,行驶起来也稳当。

而图三的虢国车辕不但弯曲,还弯曲三次,制作难度可想而知,肯定是精品。

以前看兮甲盘的铭文时有点疑惑:“王易(赐)兮甲马四匹,驹车。”

周王给了四匹马,为什么配辆驹车?

如果“驹车”是指图三这种,那周王是特意给好辆车啊。兮甲在盘里加上这个“驹”字,说不定心里蛮得意的。

虽然驹车好,但真的用驹来拉它,应该只适合日常闲逛。

从这个角度看《汉广》,它那三章是层层递进的手法。第一章“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第二章“言秣其马”,第三章“言秣其驹”;“游女”离他越来越近,作者却认定了路途艰难,“不可泳思;不可方思。”;理智的人啊,天选喂马。

再假设,当时的驾驹者多半孤身出游,那么,《汉广》第三章在讲孤男寡女相会。当唱起它时,厅堂上大概少不了听众暧昧的微笑,直到它曲终奏雅。

到了《株林》的年代,习惯变了,用驹拉车可能也讲派头。

株林(陈风)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大致意思:
到株林做什么啊?相随夏南!不是去往株林,相随夏南!
驾驶我四马拉的车,休憩在株野。登上我四驹拉的车,早晨在株吃饭!

四驹拉车,除了为面子着想,还能有别的理由吗?

驾车人是当年著名的花边新闻主角,其事迹足足传扬了几百年。此事关注度之高,让很多当事人在改朝换代了两回之后,也没法隐姓埋名。

男主角陈灵公,陈国第十九任国君。女主角不叫夏南,而是夏南之母——夏姬。没错,两人各自的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陈灵公还能长途颠簸过来约会,这是多么难得的事啊。

夏南其实叫夏徵舒,字子南。诗中略去了“子”字,但陈灵公没有忽略;他经常跟着“子”跑长途,与“母”约会。

成何体统!难道陈国是什么蛮荒之地吗?

不,人家国君是舜的后裔,妫姓,说不定他们把远古风俗保留得很好。

最原先,陈国建都株野。三监之乱后,周公另立宋国奉商朝宗祀,建都商丘,离株野三十六公里。这两国的君主不是朋友。陈国只好将都城后撤八十多公里,迁到宛丘。

按当时的规矩,抢天下可以,但不能灭前朝宗祀。周朝办事周到,往前追溯了好几代先王。不单是宋国,陈国自己也是这么立的。

立国几百年后,陈灵公即位,不知何时认识了夏姬。

《毛诗诂训传》里说:“夏姬,陈大夫妻,夏徵舒之母,郑女也。徵舒字子南。夫字御叔。”

这里用了二十三字介绍夏姬,丈夫、儿子都点名,但这些字里,没有一个是她的名字。

“郑女”,意味着她也许是郑国国君的女儿,大周王室宗亲。“夏姬”是个身份:嫁到“夏”的姬姓女子。她丈夫应该是“夏”地的君主,陈国大夫——夏御叔。结亲时双方都是先王后裔,门当户对。可惜好景不长,御叔只在背景介绍里露了个面,诗里讲的是他的儿子和国君。

再看此诗,就发现一个问题:明明“株”才是长途奔波的终点,诗名为什么叫“株林”?

莫非,陈灵公跑去幽会,还打着去“株林”公干的幌子?

以此编一段陈国人的对话。

一个说:“出什么大事了吗?国君要去株林。”

另一个回答:“跟着夏之南。”

前一个恍然大悟:“原来他在跟夏之南学呀,确实,老人一直说那里的林子灵验。”

后一个有点不耐烦:“不是去林子里啦,就是跟着夏之南。”

提问者疑惑了:“夏之南也不去林里吗?那有什么可跟的,人家回家呀。”

对方没回答,手舞足蹈,开始表演长途跋涉,到站休息;又去演清早出门,连饭都顾不上吃;反正那边都备好了,不用见外。

《诗经》说到这里就停了。想知道后来的事?去《左传》、《谷梁传》、《公羊传》里找吧。

看了几遍书,接着往下编。

夏姬有钱有地位,大大方方脚踏三条船:陈灵公、公孙宁(孔宁)、仪行父。这三人全住在宛丘,来回一百六十公里去她家,一点都不觉得苦。

他们仨友好相处,一起上班,偶尔也争风吃醋。比如,一个故意在朝会时内穿夏姬的上衣;另一个就内穿夏姬的短袄,剩下那个也不甘示弱......夏姬很公平的,雨露均沾,日常衣物大概送出去不少。她真的有钱。

这三人眉来眼去,自以为做得隐秘,其实旁人早看不下去了。一个参与朝会的人偷偷找大夫泄冶抱怨,真是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泄冶这人啊,为人方正。其实,关他什么事呢?本来人家就是避着他穿的。他偏要去找陈灵公劝谏,说这么搞下去,名声不好。

陈灵公很好说话的,当时就惭愧了,说:我改。他还去跟孔宁、仪行父说,可能想要一起改。

但那两人很不好说话,提议杀了泄冶,谁让他多话。

陈灵公很好说话的,没有制止。泄冶就这么死了,名留青史,死得不值。

第二年五月,这三人一起去夏姬家饮酒。陈灵公在席间对仪行父客气:徵舒象你啊。仪行父友好回应:也象你。

过分啊。周朝人小时候称名,冠礼之后用字,只有父亲和上司可以在他成年后用名来称呼。《株林》里用的是“夏之南”这个叫法。陈灵公是君主,可以叫他“夏徵舒”,但这句话其实是把仪行父当他爸。

好端端的,头上冒出了两个爸,还推来让去。夏徵舒终于忍不下去了,等他们出门的时候,从马厩里射杀了陈灵公。另外两个赶紧跑,并且一路跑到了楚国。

再过了一年多(第三年十月),楚国人打过来,杀夏徵舒,顺便把孔宁和仪行父重新塞回陈国。

好好的香艳故事,血腥收场,只留下一个传说,在几百公里外的鲁国里久久回荡。

政治......,煞风景呀。

 


注:
1、周公不是故意跟陈国过不去,主要因为商丘有个观星台,商朝的先祖在此研究过天文。纣王在鹿台赴火而死,也许暗示着商朝时观星台兼有祭祀功能。立宋国是为了奉商祀,选商丘最合适。

2、禹的后裔封在杞国;杞人忧天的那个地方。
禹,也常称为“大禹”、“夏禹”、“姒文命”、“夏禹王”。正好,“夏姬”、“夏之南”同样有“夏”字。
也许,“株”这个地方就是夏朝划出来宗祀帝舜的。但夏朝的先王们不太放心,特地叫它“夏”,以宣示主权。或许,历经夏、商、周三朝,“株”邑还在,周朝追溯时想用自己人,就又找了个妫姓后裔奉舜祀。当时不方便把“株”邑的人直接赶走,于是在“株”的郊外另建“株野”作为都城。史书上没有细讲陈国后来是怎么开疆拓土的,反正到陈灵公的时候,陈国大夫夏之南,是陈宣公曾孙。

3、夏御叔可能在《株林》写成前就过世了。

4、“汤祷桑林”的故事,证明古人会在林中献祭、占卜;《诗经》的《定之方中》里也有“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的句子。株林可能也有祭祀、占卜的功能。

5、西周人的服饰是一层一层穿上去的,里面穿的衣服会露个领子出来。能看出是夏姬的衣服,朝堂上全是有心人啊。

6、从图上看,古代有些车的车厢不大,掷果盈车可能不是夸张。

7、以前一直认为先有单辕车,然后再出现双辕车。但去年三月有个新闻,在陕西挖出了商朝时候的双辕车。
也许那时,日常使用选双辕车,赶着一头牲畜慢慢走。要讲求速度,就用单辕车,几匹马一起拉。战车,肯定越快越好。陪葬嘛,肯定选战车和豪华小跑车。埋辆大卡车干嘛?所以一开始车马坑里清一色单辕车。

8、汉朝双辕马车盛行。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当时马匹不足,大家不强撑面子了,一起慢吧。

所有跟帖: 

谢谢分享。文中前面用尺,寸,后头又出来公里,看着有点儿累。 : ) -Shubin- 给 Shubin 发送悄悄话 Shub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1/2025 postreply 11:18:36

主要是我不知道周尺到底有多长,直接用古书的说法肯定错不了。 -ww911- 给 ww911 发送悄悄话 ww911 的博客首页 (165 bytes) () 02/01/2025 postreply 12:22:46

能查到的,出土的商代尺子有3把,东周的铜尺有一把,链接在内 -Shubin- 给 Shubin 发送悄悄话 Shubin 的博客首页 (252 bytes) () 02/01/2025 postreply 14:24:26

谢谢,大开眼界。以前只直到英国用手啊,脚啊当计量单位,没想到中国古人也是这样。 -ww911- 给 ww911 发送悄悄话 ww911 的博客首页 (126 bytes) () 02/02/2025 postreply 08:43:25

紧急恶补一番驹字。没考出二岁马,倒是考出小公驴,仅供参考。详情见内。 -来罘- 给 来罘 发送悄悄话 来罘 的博客首页 (81 bytes) () 02/01/2025 postreply 16:32:29

厉害!我一点都看不懂苏美尔文字,佩服懂的人 -ww911- 给 ww911 发送悄悄话 ww91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25 postreply 08:46:07

先拜年再拜读。新年好!祝您新春愉快 蛇年吉祥如意!!-:)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1/2025 postreply 17:42:48

拜个晚年,恭贺新禧!也祝您健康快乐! -ww911- 给 ww911 发送悄悄话 ww91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25 postreply 08:47:08

说起政治,煞风景呀,接下来发生的故事让我想起某一派 -木有文化- 给 木有文化 发送悄悄话 木有文化 的博客首页 (613 bytes) () 02/01/2025 postreply 20:19:38

哈哈哈哈,就他自己可以不当大丈夫,长见识啦。 -ww911- 给 ww911 发送悄悄话 ww911 的博客首页 (48 bytes) () 02/02/2025 postreply 08:50:33

WW这次写的很好玩。就这样不着急慢慢想慢慢写按照你自己的节奏,最好了。weiter so -donau- 给 donau 发送悄悄话 donau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1/2025 postreply 21:07:31

谢谢。我尽力写得有趣,但这次是故事本身太吸引人了。 -ww911- 给 ww911 发送悄悄话 ww911 的博客首页 (84 bytes) () 02/02/2025 postreply 08:53:40

要是我,这匹白马我可以不骑,就是我的朋友,出门牵着,就像遛狗。 -陶陶三- 给 陶陶三 发送悄悄话 陶陶三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25 postreply 09:32:47

你这个是the horse and his boy 因为那匹马才是主人这是Narnia里的一个故事不是你不想骑 -donau- 给 donau 发送悄悄话 donau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25 postreply 10:13:33

白驹空谷人如玉,这个意象,就是不骑啊,玉人看白马潇洒俊逸,料白马见我应如是。这个你不懂。 -陶陶三- 给 陶陶三 发送悄悄话 陶陶三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2/2025 postreply 10:21:5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