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个人人生理念(哲学),必须考虑到两次世界大战对他的影响,他为什么跟罗素分道扬镳?为什么接受拉姆齐的

本帖于 2024-10-01 19:57:32 时间, 由普通用户 ling_yin_shi 编辑

道理?为什么跟同在英国的表亲,崇尚自由主义的哈耶克关系跟陌生人一样?为什么跟天才图灵谈话,一语不合就翻脸?

    《哲学研究》的理念基本在1945~1950年形成,不难懂,核心的语言哲学,要义也简单:语言不能切割提取,语言有多重歧义,语言不能让人与人完全沟通。他的理念跟科学完全背道而行,科学科学,分科是要义,化繁为简,分割提取。科学早就把这个研究透了,比如信号学方面的传递函数,尤其是窗函数的定义,完全量化了信息传递的畸变,语言的作用其实就是传递信息。

      维特根斯坦抛弃早期《逻辑哲学论》的理念,关键在于他对数学,对逻辑学失去了信念,逻辑学讲究规律,必然性,而维特根斯坦觉得人生都是不确定性,人生的逻辑在哪?怎么能像数学一样建模?这主要跟他参加一战有关。战争是人类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人命生死不定,片刻改变。

      拉姆齐指出了他对数学,对逻辑的错误理解——数学模型是最简化的模型,用来解释战争当然不行了。拉姆齐后来走出了数学,转向了经济学,经济学显然是对现代社会更好的模型。他的表亲哈耶克也不声不响从哲学转入了经济学,提倡自由主义。

     图灵成了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的领军人物。

     罗素提出了《逻辑原子论》,其实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初理念。罗素之后成了社会活动家,还顺便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他觉得哲学,准确说,是20世纪的哲学失去了真义。

      维特根斯坦一生迷茫,关键在于他是个思想敏感的人,缺点是任性,不善沟通。属于儿时教育的问题。他后来意识到了,所以做过一段隐士,搞儿童教育。他的《哲学研究》,语言哲学的理念,如果看成拼图字母游戏,绝对正面,可以启动多元思维。

      至于心灵哲学,是后人给他的高帽子,其实是黄药师的四大弟子,陈玄风,曲灵风,陆乘风,梅超风——灵玄之风是也。哈哈。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