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妹说我只会拿吃饭举例,不是的。道理都懂,你可以举一反三。我小时候,如果我爸举一,我不能反三,经常要挨板子的。
解决问题,要靠设计。
设计呢,其实是有layer的。就像我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个layer,“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个layer,“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又是一个layer。
人们的争执,容易固守在一个layer上,或彼此固守在不同的layer上。就好像没文化总是坐在他那屁股上,另一个没文化,又总是坐在他那屁股上。
但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同的人的屁股,我们都试着坐坐。
以特斯拉自动驾驶来举例。
除了每个人的屁股,我们都考虑坐了试试(类似换位思考,改成换屁股思考),在设计上,至少还得三个layer,我们才可以放心大胆交付。

第一个layer,压根儿就无人。
这是一个最底层的layer,又是最难的。如果这个做不到,其它都免谈对吧。你测试到,一辆特斯拉上根本没有人,也可以像有人驾驶一样,安全上路,抵达目的地。
这是必须的。有相当的精准度。
第二个layer,有人跟没人几乎一样。
你坐在那儿,可以一直干看着。什么都不做。但你不能完全依赖、放任自动驾驶,打瞌睡啊,看手机打游戏啊,甚至搂搂抱抱跑去羞羞啊。
设计者,要换各种千奇百怪的屁股思考,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安全隐患。
第三个layer,时刻准备着,干预。
机器再智能,又怎能完全替代人。它可能出错,路面不符,有突发状况,需要加快或减速,你临时改变主意等等,都需要你随时可以干预,切换成人工驾驶。
这是最上一层的layer。
你看到没,它其实是一环扣一环的。2是建立在1的基础上的,没有1就不可能有2,有了2,又进一步有3。
完全没有人,nothing,是一个最底层的存在,最大的最基本的框架。
是无。
无中生有,有人,但不作为,不干预,是其上的小一点的框架。
最后,是“三生万物”,为千千万万个屁股、驾驶者,提供干预机制。这是最表层的,最小的一个框架。
人们容易在第2和第3个layer发生争执,那是表层的,我们最熟知的。第1个才是最根本的,最容易被忽略的,甚至不为人知的。
它压根儿就没屁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这并不表示,有屁股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错了(甚至胡来的那些屁股,也是一种“自然”,端坐的,乱坐的,都是屁股,都要纳入我们的设计框架之内,你不能说设计汽车可以,到政府、政治、国民上就不会了。)
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