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头字的前世今生

所有跟帖: 

谢谢分享。觉得竹简比较滑,写字的起笔往往需要适度下压才能找到感觉;而且竹子的纤维是 -Shubin- 给 Shubin 发送悄悄话 Shubin 的博客首页 (535 bytes) () 08/10/2024 postreply 11:48:15

“起笔下压找感觉”,非常认同,只有悬腕写过字的人才有这种体验。中山王方壶的那组大图非常清晰,其实, -来罘- 给 来罘 发送悄悄话 来罘 的博客首页 (365 bytes) () 08/10/2024 postreply 12:41:16

愚弟这厢有礼了。当时可能是把文字写在绢帛上,然后再裁成条粘贴到壶的表面。即使如此 -Shubin- 给 Shubin 发送悄悄话 Shubin 的博客首页 (189 bytes) () 08/10/2024 postreply 14:14:08

握手,致礼。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干过钳工。三个月的时间只能旁观,手上有工具,师傅都不让靠近,故知那行不易。 -来罘- 给 来罘 发送悄悄话 来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0/2024 postreply 16:35:37

敬礼,握手。我也不好意思说,是在一个小机修车间见习,大部分活儿都跟着看,干的粗活多,细活少。 -Shubin- 给 Shubin 发送悄悄话 Shub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24 postreply 07:49:02

你至少上过手。有朝一日,咱俩混到一个车间,我得管你叫师傅。 -来罘- 给 来罘 发送悄悄话 来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24 postreply 10:08:56

不一定,得看是啥车间。: ) -Shubin- 给 Shubin 发送悄悄话 Shub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24 postreply 11:12:43

嗯,想来应该是最一开始是刻金属刻硬石,后来变成刻竹简,后来变成用毛笔 -木有文化- 给 木有文化 发送悄悄话 木有文化 的博客首页 (150 bytes) () 08/10/2024 postreply 21:35:59

有意思。从楚王好细腰,到大唐以肥为美,似乎与由痩变肥是同步发展的。颜真卿的字与杨贵妃的肥简直是同美。 -来罘- 给 来罘 发送悄悄话 来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24 postreply 06:25:17

觉得与书写工具和载体有关。甲和骨只能刻和钻,青铜可以敲和刻,但是这二者的笔画宜细不宜粗,反复 -Shubin- 给 Shubin 发送悄悄话 Shubin 的博客首页 (159 bytes) () 08/11/2024 postreply 07:58:18

干过钳工就是不一样,凿刻肯定宜细不宜粗。不过,金文里的粗笔画多为铸就。 -来罘- 给 来罘 发送悄悄话 来罘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24 postreply 10:06:22

铸字是宜粗不宜细,如果笔画细长带拐弯的话,容易断划或笔锋缺失。 -Shubin- 给 Shubin 发送悄悄话 Shub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11/2024 postreply 11:17:1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