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antan.us/bbs/thread-69697-1-1.html
哈军工曾经的岁月之四
外地的学员陆陆续续地到了,预科各个连、排也一个一个的满员了,为了让学员们对哈尔滨、哈军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满编的排由排长带领游览市容和参观学院。游览市容花了一天的时间,可是参观哈军工,足足花了两天。
当时的哈尔滨,还保留着浓郁的俄罗斯移民的文化气息。全城大大小小的东正教和犹太教教堂数十座,一到正午,市内钟声悠扬,不绝于耳。这时全城的老毛子——也就是俄国的移民都会停下手头的活儿嘟嘟囔囔在胸前划十字架,很有意思。在哈尔滨的繁华地带尤其是道里区和道外区,鳞次栉比的公寓洋房、四处揽客的四轮出租马车、方石铺就街道路面、人行道边挂着上下两条铁链的铸铁隔离栏杆、主要干道两侧的煤气街灯,让外地的学员们恍惚间好像到了欧洲。而哈尔滨开动起来叮当叮当响着车钟的有轨电车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从司机到售票员都是老毛子,每到一站,都是先用俄语报站名,再用汉语报一遍。比如到了道里,就叫“闹维高酪的!”(新城之意)到了香坊呐,就叫“斯大勒高酪的!”(旧城之意。俄人建哈尔滨由香坊始,由此得名旧城)相当有趣。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的老毛子俄语口音并不是莫斯科标准音,莫斯科人讲“不”发音是“涅特”,重音靠前,而哈尔滨的老毛子发音是“涅度”,重音靠后,不知是哪里的方言。哈尔滨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南岗区的秋林百货公司了。那时秋林公司是哈尔滨最高档的百货商店,在全国也是属的上的高级商场,宽大明亮的橱窗、米黄色得大理石地面、辉煌典雅的水晶吊灯豪华得炫目逼人。主要经营的商品大多是进口的和自制的。比如巴西咖啡豆,黑海鱼子酱等等除了秋林,全国罕见。其实名气更大、味道更好的是秋林的自制食品,像粉肠、熏肠、碗口粗的茶肠,黑巧克力、方块奶糖,面包圈、面包干、炒锅大小的大面包,还有腌在玻璃瓶中的酸黄瓜等等,有许多保留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今天的哈尔滨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哈尔滨的老毛子就开始向澳大利亚转移,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哈尔滨的老毛子几近绝迹。不过1956年那会儿,秋林上上下下的服务员、售货员都是老毛子,尤其是大门口,总是有一个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留着斯大林那样的大胡子的白头发老毛子替客人开门。
五十年代南岗区过了老巴夺烟厂就已经算是郊区了,延伸到哈军工的所在,除了一所麻风病院,周围就只有坟茔地了。最早在此地建校的是哈医大——哈尔滨医科大学,刚盖了不到五万平方米的房子,校址被肩负着建立哈军工重任的陈赓大将看中,两下里一协商,哈医大另寻校址,两个月后就让出了全部建成的校舍。陈大将很是承情,哈军工建立以后经常组织两校的学员们联欢,虽说军工有在校期间不准恋爱、不准结婚的“双不禁令”,依然挡不住两校的许多有情人终成眷属。
1953年4月25开工建设,到1956年已基本建成的哈军工东起太平桥、橡胶厂,西到一曼街,南至马家沟河南岸,北面除了极乐寺和后来改作文化公园的老毛子墓地外,囊括了一曼街以东的全部地方,总面积将近70万平方米。当时极乐寺四周都是哈市华人的私有墓地,个个有主,迁坟既是动风水,工作难做,因而保留。而极乐寺东一座小教堂周边老毛子的墓地中因为有苏军解放哈尔滨时牺牲烈士的陵园,陈大将特别指示予以保留。那墓地里葬的多是犹太人,二战时遭日本人谋财害命。建国后由于家人大多迁居国外,坟墓无人看管,多被盗掘。因为犹太人多富有,修补龋齿时喜镶金牙,下葬时又大都带有戒指,由此遭人惦记,打搅了身后安宁。这其中有以色列的副总理奥尔梅的父母和亲戚,土猴记得《哈尔滨日报》曾有报道,说那总理访华期间专程来哈扫墓,非常感谢中国人对族人坟墓的保护云云。不过他扫的那墓已经不是原装的了,因为六十年代后,民间迷信之风渐息,政府权威日重,一纸政令,所有坟茔除苏联红军烈士墓外全部限期迁到了荒山嘴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山。土地本是为哈军工扩建而腾出来的,但是之后中国政局愈加动荡,直至学院分拆,再也没有在那块地上动一锹土。哈军工迁走后,毛子坟那一片改为文化公园,土猴小时候去玩过,记得苏联红军烈士墓被一圈红砖墙围了起来,小教堂还在,教堂前笔直一条林荫路,草木幽深。林地间的小路用墓碑铺就,长短不一、各不相同,许多上面有非常好看的各式花体字母,有的还嵌有像片。现在那地方好像成了冰上运动中心,有着大型的室内冰场。
言归正传。哈军工的格局,由北向南自然分割成三个部分:最北边的部分是极乐寺以南,八一楼东至毛子坟西的一片地方围成一个院子,隔一条街就是现在的东大直街与哈军工大院相望。这个院子里是哈军工的尉官宿舍区。院内北边是哈军工医院的大门诊部,一栋两层的黄色大楼,是哈医大建成后移交的。(哈军工医院的住院部在市内南岗区中山路上,是接收的一座原由日本人建立的医院)院子的东西两头四层的黄色“U”字型大楼,是已婚尉官宿舍楼,宿舍是套间结构,楼下有食堂。两座大楼中间是四层灰色的单身尉官宿舍,单间大走廊式的结构,厕所、浴室、厨房都是公用的。土猴一家七十年代初刚回到军工大院时就住在这种宿舍楼里,印象中房屋的举架很高,窗户相当高大,冬天要想开九宫格式窗户上格中央的小气窗透气,猴爸爸要踩个椅子才够得着。室内是长条的地板,走廊和楼梯是水磨石的。这种单身宿舍楼到底有十二栋还是十八栋楼土猴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六栋围成一个院落,猴爸爸说那时楼间围合而成的院子里有篮球场和小花园,整齐漂亮,绝不像七八十年代土猴见到时,满地的菜窖和歪歪倒倒的破烂棚子。
最南边的部分,是在马家沟河南岸的职工村和附属工厂。职工村里住的是在哈军工工作的非军职的职工,一排排带院子的红色砖瓦平房,如果加盖一层就有点现在连排别墅的样子了。附属工厂的规模不大,但是加工能力强大,机床种类齐全,军工许多试验室的试验设备比如火炸药试验室的爆炸箱都是这里的师傅们加工出来的。
在这两部分之间的广阔区域,就是让猴爸爸转了三个半小时的军工大院了。
哈军工曾经的岁月之五
1956年哈军工规模初具,所属地域面积共有250多万平方米,其中主校园面积近70万平方米,南北宿舍区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余是附属工厂四海厂的厂区;步兵战术学习演练区;装甲机动车辆学习演练区;标准枪炮靶场等等,都集中在职工村以南地域,再向南就是哈尔滨市的飞机场了。3年建设期间校园内共迁走居民385户;无主坟莹3万多座;赔偿青苗田地11万平方米,共建成校舍167栋,总计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此外还有能容300吨水的水塔、水库各一个,可变常用电压的变电所6座,大小锅炉40台,室外水暖管道建成44000多米,整条文庙街被包裹在军工大院之中成了校园的主干道。
在文庙街的头上,就是哈军工盖的第一栋楼,八一楼。后来成了49所的八一楼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陈赓大将的办公室位于此楼,不过陈大将身兼数职,家又在北京,哈军工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之后,日常工作由副校长刘居英少将主持,这里的办公室就常常赋闲空置了。其实灰色的八一楼是一座四层的综合型多用途大楼,由于有轨电车的终点站延伸到了楼前,便利的交通使八一楼成为哈军工这个保密单位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哈军工的招待所就在此楼,亲属来访探视是到此楼为止,不能进院。楼内的小礼堂,经常成为军工师生与外单位的联欢场所。猴爸爸在六中时作为校舞蹈队的小提琴伴奏员曾到这里表演过六中的获奖节目《百鸟舞》,还记得在小礼堂里看到当时并不常见的吊扇,很是新奇。
从八一楼开始,顺着文庙街向东,迎面就是哈军工的正门。因为是保密单位,大门口不挂牌子,对外的正式称呼叫作“103部队”。进了正门,左手是黄色的五层高军人服务社大楼,邮局、银行、供销社、修理铺、理发店、澡堂都在此处。供销社里经常有难得一见的好东西,猴爸爸头一次尝到香蕉就在那里,和一帮北方同学凑钱买了一串,一人一枝吃得唇齿留香,回味难忘。修理铺的规模很大,修鞋、修表、修收音机……尤其是修鞋,足足有好几十位修鞋师傅——不然忙不过来呀,大院里每天出操的军人过万呐。理发店和澡堂里的服务员都是扬州师傅,扬州师傅们号称切菜刀、剃头刀、修脚刀——三把钢刀闯天下,个个技术一流,服务周到,猴爸爸他们试过之后只恨招待券太少。
军人服务社后身儿靠北,有几排平房,是哈医大留下的旧房。建校期间陈赓大将和各位校领导都居住在此。将军楼盖好后,校领导们搬了家,陈大将说自己不常在校,没有挪窝。此后直至去世,来军工必下榻此处。因此军工的最高领导住着军工最差的宿舍一事一时传为美谈。
平房左近,是特意为苏联专家建的面包房,专做苏式酸味黑面包、椒盐饼干、黄油蛋糕等面食、面点。
再过去小北门附近就是预科食堂和学院的自来水厂了。军工50多米高的大水塔就在这里。
正门右手,是砖红色的将、校军官宿舍区。二层的是将军楼;三层的是专家楼;四层的是校官楼,都是一梯两户的大套间,建造标准超过了道里、道外老毛子的公寓楼。也是六栋楼围合成一个小院,院中有篮球场和花园。楼门边上有自行车架,架着苏联产的自行车。哈军工的校官每人发一辆自行车,在当时算是大手笔了,普通人家就是有购车票,也要省吃俭用攒上近一年的钱才能买一辆苏联的自行车。军工的专家教员们也都是校官衔,那时的待遇不比现在给房给车的大牌教授差。将、校宿舍区南马家沟河边,靠近小西门是军工的附属小学。小学原名建军小学,后改名育红小学,土猴就是在那里开蒙的。
将、校宿舍区东侧一条横路向南不远,是军工的印刷厂。军工所有的教材,绝大多数的参考书籍,都是本院的教员们翻译、编辑,在这里印刷成册的。在横路与文庙街的交叉路口,六O年后盖了拐角型的五层大楼——56号楼,在对面小北门附近盖了54、55号楼,全部作为扩招学生的宿舍楼,可见大跃进时军工扩招学员之多。
再向东走,就进入教学区了。五六年时还没有分隔宿舍区和教学区的二道门,后来为严肃教学区秩序,修建了分隔墙,二道门设岗,凭家属通行证再也进不了教学区了。顺便提一句,那时哈军工各大院所有的院墙、分隔墙都是2米多高、漆成绿色的木板墙,一条条竖着钉在上下三根木方上。不知是不是因为当时红砖要比木板贵的原因。
进二道门往里走,沿着文庙街一边一栋是王字楼和工字楼。这两栋楼是原来的传染病医院也叫麻风病院,王字楼是住院区,工字楼是门诊区,都是红砖墙的两层楼。后来王字楼改为预科教室,工字楼成了物理、化学教授会。教授会是来自苏联大学的名称,相当于中国大学的教研室。
文庙街之所以叫文庙街,当然是因为有文庙了。工字楼靠东边就是祭奠孔圣人的文庙了,三厢三进,因为黑龙江省没出过状元,只开了个边门。军工建校后把这里改成了院图书馆,苏联专家顾问团的团长奥列霍夫空军中将的办公室也在文庙跨院的厢房里。说来有趣,中国的院长在标准的苏式大楼里办公,而苏联的团长却在纯粹的中国古庙里办公,不知当初的安排是否是有意如此。
沿街继续向前,就是1号楼了,是座黄色的三合一的大楼。靠着文庙街的是五层的院办公楼,副院长刘居英少将在此办公,学院的四大部——科学教育部、政治部、物质保障部、工程技术勤务部,两大处——干部处、行政队列处也都在此楼。据说原设计图上办公楼正门楼顶有一苏式尖塔,建成后可为全哈尔滨最高的大楼,但是那时节朝鲜战争还在打,总后勤部手头太紧,黄克诚部长审批时就把这个楼尖儿给掐掉了。现在这里成了黑龙江军区的司令部。那时楼前还没有毛主席像,每天傍晚,在楼前广场都要举行全院值班员领受任务的仪式:由各系总值班员带领本系下属各部门、各学员连队的值班员,总共能有数百人列成方阵,向由学院各部部长和各系主任轮流担任的院总值班员领受值班任务。院总值班员训话后,在院文工团军乐队的伴奏下,在各系值班员导引下,各部门、各学员连队列队走分列式正步通过院总值班员面前,然后分别到各单位值班室换岗。这个仪式是完全克隆自苏联军校的,每天一次,一丝不苟,直到六六年军工脱离军队序列,全院上下齐脱军装之时。
会看到文工团的女兵们练功的靓丽身影。有意思的是五七年大鸣大放时,小树林成了全院师生大辩论的场地,一度被称为是军工的“海德公园”,个中原因不知是否有在漂亮女兵面前显派的心理。
文工团小楼向南,是学员实习工厂。工厂虽不太大,但是车、铣、钻、刨、磨各类机床一应俱全,还有铸造、锻造车间。军工毕业的每个学员都在这里制造过螺丝、螺帽。
院办公楼后面与办公楼连接在一起的是军人俱乐部。军工的大礼堂就在此地。那个大礼堂呀,直到七十年代末,都可算是全国一流的剧场,也是哈尔滨最大的礼堂之一了。礼堂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带有包厢的阶梯座。全场都是带弹簧的沙发折叠椅,墙上一铺到顶的是米黄色的吸音板,天棚上的照明灯组成了一个层层嵌套的五角星。全套苏联进口的灯光、音响设备,配置相当齐全。不但有泛光灯和追光灯,还有可以变换灯光颜色的换色板,相互搭配可以在舞台上的不同区域打出不同颜色的光来。舞台又宽又深,前面带有一个乐池。猴爸爸曾参加哈军工的四百人交响乐团,整个乐团都可以轻松地在舞台上铺展开。舞台顶上有好几层幕布,还有多套布景架,通过带配重的滑轮组可以轻松地换背景。每到节庆日军工的文工团都会在这里演出。平时每周六有免费的电影,凭招待券观看。周日放映收费的新电影,看一场票价两角七分。
连在俱乐部后面向北开门的是主体三层的体育馆。一进大门直向里走,有一个篮球练习场。上二楼,有举重房和体操房。值得一提的是体育馆东西两头的室内运动场和室内游泳池。这两个带有阶梯看台的室内场馆都是桁架拱顶结构,诺大场地不须一根支柱,外立面墙上顶天立地的大面积钢窗,使得场内光线非常充足,场边更衣室、休息室、淋浴室、器材室配置齐全。室内运动场地面铺着长条的硬木地板,可以进行篮球或排球比赛。室内游泳池有标准的50米竞赛泳池,和带10米比赛跳台的四米深水池。游泳馆内马赛克铺地,四壁瓷砖到顶,地下室里有全套苏联进口的池水滤清系统。土猴记得体委经常借用这个室内游泳馆举办省、市级的游泳、跳水比赛,一直到八十年代初,可见其设备之好、建造标准之高。
体育馆对面,是军工最大的操场。大到何种程度?可以横竖安排下四、五个足球场还绰绰有余!这里是军工每月全院会操之地。说是全院会操,其实是全院各单位随机抽调部分人员进行会操。因为操场虽大,要是全院的教职员工、在校学员、警卫部队、配属部队都来,还是摆不下。会操之时,军乐喧天、歌声嘹亮,各单位人员军容整齐、武器闪亮,一个个的方阵正步通过主席台前,接受院领导们的检阅。月月如此,寒暑不避。
围着大操场三面的是31、41、51号楼,而由1号楼沿文庙街再向东走,是11和21号楼,这五栋楼,就是哈军工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有着中式大屋顶的各系教学大楼了。
哈军工曾经的岁月之六
说哈军工是中国空前绝后的超级军校,首先在于学院的高规格:哈军工直属中央军委,是大军区级别的军事院校,校内师一级单位有24个、团一级单位43个。其次在于学院的大编制:哈军工建校时共设立五个系:1系——空军工程系、2系——炮兵工程系、3系——海军工程系、4系——装甲兵工程系、5系——工兵工程系。这五个系是按照苏联的五所专业军事院校的模式建立的,1954年时即设立预科教学组5个、院属教研室17个,各系专业教研室73个,各类实验室、陈列室、专修室近80个,教职员工与学员比例达到了夸张的1.44:1的程度,其中教学人员与学员比例达到了0.44:1,全院在编人员过万人,仅辅助教学的各专业配属部队编制人数就达到千人以上,而当时整个哈尔滨市的总人口才六十几万人。为了在不影响百姓生活的前提下保障学院的供给,军工在哈尔滨市郊的小赵家建立了自己的农场和饲养场。再次就在于学院的高投入了:建校的第一年仅校舍建设就投入了3500万元。要知道当时朝鲜战争还在打,这笔钱可以买米格战机百架以上,而投入哈军工只盖了六栋楼,除了八一楼,就是各系的教学大楼了。由此可见,这五栋按各系的序号编号为11、21、31、41、51号楼的教学楼其建筑标准在当时不敢说冠绝全国,也决不会名列三甲之外。
五栋教学楼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中西合璧,雄浑壮丽。大楼的外型极具中国特色:一水儿宫殿式大屋顶,歇山飞檐,红柱门廊。屋脊上不设鸱吻龙头,而是一边儿一个回头望月的上山虎,昂首翘尾、威武别致。挑檐上也不摆神兽,装饰着由一个骑兵为前导的一溜儿五个具代表性的武器模型作为各系教学楼的识别标志:比如1系的教学楼就是五架飞机跟在骑兵后面,2系当然就是五门大炮了。大楼地基深2.2米,虽不算太深却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铸,如此大面积的整体水泥浇铸在五十年代初的中国算是突破性的工程技术了,就凭这个让工程承包商松江公司牛气了许多年。大楼的地下室兼作防空洞,钢筋水泥的墙壁厚达60厘米,可承受八、九级地震,配上30多厘米厚的防暴隔离门,顶住千磅炸弹的轰炸跟玩儿似的。大楼的外立面砌的是水洗石,内部为砖石结构,所以承重的外墙更是厚到变态:没有姚明的身高站在屋里别想摸到窗台的外沿,以至于虽然没有空调,整个夏天楼里照样20度上下、凉气森森。可惜为了省钱,陈赓大将没让用原设计方案中的琉璃瓦,只用了普通的灰瓦,后来被军工的首任教育长徐立行打趣为“穿西装戴了顶瓜皮帽”。不过整体看来,巍巍雄姿中虽少了华贵之气,却更添质朴,凝重之美,算不上遗憾。
教学大楼的内部,整个结构都是按照苏联教学大楼的模式打造的:正门大厅中,视厅堂大小设有全身或半身的毛主席像。门厅两侧设有系总值班室和医生值班室。楼层举架相当高,足有3.5米以上,要摞起两个人才够得着屋顶。一楼设有多间更衣室,是雨天挂雨衣、冬天挂皮大衣的地方。而顶层设有系图书馆。门厅和走廊都是水磨石的地面,走廊宽达3米。教室沿走廊两侧排列,阶梯教室布置在大楼的两端。教室内四壁油漆到顶,地上铺的是长条木地板。黑板是墨绿底色的磨砂玻璃黑板,前后两层,前面的黑板写满了就可以升到上面去,相当方便。课桌和椅子都是栎木所制,沉重结实,不惜用料。七十年代流行自打家具的时候土猴家里的写字台就是用这种课桌改的,桌腿是10厘米见方的木方,想改个老虎腿,木匠根本不给做,说这种木头太硬,一般都是用来做刨子的,靠手工实在削不动。这样的教学楼在当时到底有多好?苏联专家顾问团的团长奥列霍夫中将在第一次走进11号楼时曾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就是苏联的军事院校也没有这样好的房子呀!”
顺便提一下,当时各教学楼中每层都有专为苏联专家设立的休息室,里面摆放着几张小圆桌和简易沙发,墙边摆糕点的柜台上放着个俄式茶炉——类似中国涮羊肉的火锅,用炭烧着红茶,不过锅沿更高,安装着出茶水的水龙头,猛看起来像个超大号的带盖儿高脚杯。苏联专家们喜欢课间跑到这里来,就着红茶吃两块椒盐饼干、黄油蛋糕什么的。喝红茶的姿势挺逗——用三根手指头顶住个碟子,浅浅的舔着碟边飞快地转着喝,动作特麻利。休息室中国的教员、干部是不能进门的,这里是只有苏联专家们才能够享受的待遇,可见他们的生活被照顾到了多么细致的程度。为了让苏联专家们住得舒适,陈赓大将特别指示,包下了当时哈尔滨最大、最好的宾馆——火车站前的龙江宾馆作为苏联专家的驻地,一直到他们撤走。好心自有好报,苏联专家们在撤走时有意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以至于带队的团长回国后为此受到了纪律处分。
言归正传,在五座教学大楼中,空军工程系的11号楼是体量最大的一座,仅楼内的走廊就有400米长,总面积有4.7万平方米。大楼整体高5层,加上顶楼为6层。总体布局为“日”字型。炮兵工程系的21号楼面积为3.3万平方米,整体高5层,加正中顶楼为7层,呈“山”字布局。两座大楼沿文庙街东端南北对峙,隔路相望。海军工程系31号楼坐落在院区最北端,面积3.4万平方米,布局像一个压扁的“U”字型,整体高4层,算上正中顶楼有6层,顶楼上不单有柱廊,更有带大面积玻璃窗的回廊,富丽秀美,是五栋楼中最漂亮的。装甲兵工程系的41号楼和工兵工程系的51号楼面积都是1.6万平方米,整体高4层,加正中带柱廊的顶楼为5层。东面的41号楼,也是“日”字型的布局,而西面的51号楼,布局与31号楼相同。三栋楼东、西、北品字型围住边长千米的大操场,举目环顾,巍峨壮美、气魄非凡,令人一见难忘。
到了1956年,根据相关单位相对集中的规划原则,五栋教学大楼周边建起了许多的配属建筑,比如各系的实验室、陈列室、专修室、学员宿舍、食堂和操场等等围绕着各系的教学大楼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错的建筑群。
11号大楼后面,围着一个带400米标准跑道的“小”操场的,就是12到15号的学员宿舍楼了。56年新生编成的11个连近1200人就住在14号楼里。猴爸爸他们最后一天对各系各个专业的介绍性参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将近40个专业走马观花看了一圈儿,眼花缭乱,记忆中依然清晰的就只有比较震撼的场面了。
头一个看的就是预科宿舍向东不远,1系的飞机陈列室。说是陈列室,实际上应该叫飞机库。两架米格15、两架伊尔28停放其中。为什么一样要两架?一架是原装的用来作展示的,另一架是拿来拆的!而且还专门配了两个空军的地勤维护班,陪着1系的学员们拆完了飞机再装上,装上之后再接着拆,没完没了地折腾。那时候喷气式飞机是绝对的尖端武器,难得一见,新闻影片上偶尔出现为了保密都不给近景。这么神秘的东西在这里不但可以随便看,居然还可以开膛破肚、大卸八块地拆开来看,一下子让一帮没多大见识的新学员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1号楼与21号楼之间,军工医院的小门诊部后面,是警卫团的军营。军营东面一大排高高低低的红房子,就是2系的枪炮陈列室了。猛一见到枪房里顶天立地的玻璃柜中那一排排的枪械,任谁都得眼晕——枪太多了,还没有重样的!据说从清末的毛瑟老套筒,到朝鲜战场上刚缴回来的M3冲锋枪,但凡能找到的枪都在这了,连刚刚仿制成功不久还没有列装的56系列半自动步枪、冲锋枪都有。收藏品种之全,以至于公安部编《手枪识别手册》时只到军工一地就全部搞定,不需再跑了。等看到火炮,就更惊讶了。全系列的各式火炮,摆满了几个大库房,小的一个人可以扛着跑,大的脑袋都可以放进炮口里。记得讲解员挺自豪的给大家介绍了成功仿造缴获自美军的无后坐力炮,不过大家更感兴趣的还是装在卡车上的火箭炮,毕竟“喀秋莎”的名气更大嘛。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系的火炸药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又高又厚的梯形防爆土墙之中,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平房。砌成空心的红砖墙,轻木板配油毡的房顶,据说是为了万一失控爆炸方便卸压,想必与赛车一撞就碎是一个道理。混合室内铺着橡胶的簸萁型厚钢板工作台上固定着5厘米厚的防爆有机玻璃,人手要从边上两个圆孔伸进去才能干活,工作台是用地螺丝拧到水泥地上的,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防爆掩体。空旷的试爆室中央,固定着相当厚重的试爆箱,必须关紧防爆门,观察室的起爆电源开关才能接通。一道道的安全措施周密、严格,是当时军工防护最周全的实验室。
最令人震撼的是4系的坦克、装甲车展示场。无论谁头一眼看到都得脑袋嗡一下子、傻半天!十几个国家生产的几十个品种上百辆坦克、装甲车满满当当摆了一大片。要知道五十年代偏远点的老百姓看见回汽车都不容易,这一家伙面对上百的钢铁怪兽,没有不心颤身摇,惊叫出声的。军工收罗的装甲藏品中,朝鲜战场上拖回来的占了大多数,许多还是各交战国的现役装备,并不算过时的旧货,不过教学中使用的样本还是苏联的T55坦克。陈列室中有好几辆T55,有供展示的,由用来拆装的,还有分解开来切出剖面的发动机、火炮和车体作教学模型用。更绝的是,军工专设有坦克训练场,有整连的坦克兵手把手地教4系的学员驾着几十吨的战车冲坡跃壕,过足飚坦克的瘾。猴爸爸就是站在瑟瑟颤动的教练场上,看着闷声嚎叫的坦克飞驰而过时,下定了要进4系的决心。可谁知到命运多变,造化弄人,真到了4系却没机会再摸坦克了。这是后话,咱们以后再说。
https://bbs.wenxuecity.com/bbs/memory/1670489.html
哈军工曾经的岁月之(一、 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