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纳入过程中,因为要比较,因为要归入自己的宗教体系,如你一般都有把自己宗教拔高的倾向。
比如,由儒釋道转到基督的此人。
要说起来,这类纳入和比较,无论哪种纳入,都能做到自洽解释。但与我,已经不再重要。。。
他曾经打坐修道,进入了他称之为第一重的境界,这时他能进入定境,用意识指引体内之气在全身游走。第二重境界则是心游天地之境,入定之时,身体似不存在,心灵却与宇宙的韵律相感。到了第三重境界,可以见灵界现象,也就是开天眼,这时如能不受灵物搅扰,心自定静,由天眼转为慧眼,就能无执、无着、无你、无我,进入佛教所谓空的境界。
之后,他又在旅行之中感觉到天地的无限能力,发现空并非终极的境界,接近中国儒家思想。
最后,在修道的深层体会中,他发现,如果不执着于「空」和「生」,就能感知还有超越而有恩情的上帝,但人却不能借着修道接近上帝,是上帝主动「启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