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雨:美国人如此爱革命

2021年夏,我们驱车游览美国南方数州,顺路带高中生儿子参观了威廉与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这所公立大学位于维吉尼亚州历史名城威廉斯堡,创立于1693年,得名于当时共同在位的英王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想象一下,中国会保留用前朝皇上年号命名的校名吗?

校园风格古朴典雅。担任导游的小伙子身着橙黄,面向我们参观者一路倒行滔滔不绝。没有人戴口罩,显然美国民众得到新冠疫苗“加持”后已恢复了正常放松的生活状态。从导游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学校的不少掌故。学校的地标雷恩大楼是美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学建筑。学校吉祥物为鹰头狮格里芬,狮子与鹰象征着该校英国与美国传统的结合。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曾两次来访。撒切尔夫人从十一年首相卸任后来校担任了十年校监。

现在威廉与玛丽学院在高校排名中并不显赫,但其本科教育在美国人心目中地位崇高。论历史她是美国第二古老的大学,校史仅次于哈佛大学。音乐剧电影《1776》中有个段子,两位国父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就“不可剥夺“一词的拼写应当是unalienable还是inalienable争执起来,亚当斯表示自己在哈佛受教育因而不可能拼错,而杰斐逊回应道自己的母校是威廉与玛丽学院!虽然两种拼法在当时都有,但后来成为主流的还是杰斐逊的拼法。

据说该校学生的快乐程度在全美是名列前茅的。校园小湖里有座所谓的“情侣桥”,流行的说法是,一对情侣走过桥顶并接吻,他们便会此生相守。

儿子对威廉与玛丽学院印象颇佳。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经常收到该校制作精美的资料,最终还收到了录取通知。虽然他终于没有接受,我们很高兴他有过成为杰斐逊的校友的机会。

威廉与玛丽学院有所谓“情侣桥”(和雨摄)

1689年英国议会与当时的国王对立,便邀请已嫁到荷兰的公主玛丽回国主政。玛丽提出必须与丈夫荷兰執政威廉一起统治英国。威廉也表示不做女王背后的男人,要去就做国王。于是两人大张旗鼓抵达英国,成为史上罕见的夫妻双王。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加冕当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法案极大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民选议会的最高权力地位。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选举自由和言论自由;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人民有请愿的自由,并可以合法地持有防卫武器;等等。这个划时代法案的通过被称为英国“光荣革命”。从此,“英国人的权利”(Englishmen’s Rights)成了政治术语,代表了那个年代世界上人权的最高境界。

英国“光荣革命”助力的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英国治下的北美十三殖民地主体人群与英国本土人民同文同种,大体上也享有了所谓“英国人的权利”。所有的殖民地都由选举产生的议会处理日常事务,拥有很大自治权。更不用说,在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北美,丰衣足食不成问题,生活水准高于欧洲。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英国人”后来怎么会如此愤怒地背叛祖国,把其体制称为“暴政”,以至于引发血腥的独立战争?

这个问题当然并不新鲜。儿子在高中学过APUSH即美国历史的大学先修课程,他用一句话简单回答:北美人民反对的不是英国的本土政策,而是其海外殖民地政策。殖民地的人民只认他们选举的殖民地议会。英国的议会虽然够民主,但没有殖民地的代表,所以殖民地人民对它通过的殖民地税收法律较真起来,认为都是违反“权利法案”的。“无代表的税收即为暴政”!

威廉斯堡曾是北美最大的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议会所在地。威廉与玛丽学院的学生曾不时聚在议会大厅的走廊上旁听议会的讨论,从现实事务中接受关于权利和法治的基本教育。年轻的杰斐逊也曾站在旁听的人群中,数年后他将是《独立宣言》起草人。

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本能,捍卫权利和自由的政治意识则需要被启蒙,这两者结合起来,革命的原动力就有了。对比当时的加拿大即魁北克,英国在颁布一批对北美殖民地有惩罚性质的所谓“强制法案”的同时,颁布了照顾性的“魁北克法案”,于是加拿大人没有了参加革命的利益驱动。同时在法裔居民心目中,国家权威也更神圣,毕竟英国国王的脑袋在一百多年前就被砍过,而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脑袋还威严地长在他脖子上,这个脑袋离搬家还有十多年时间呢。

游览锻造山谷二百多年前的美军阵地(和雨摄)

2023年的晚秋时节,我和家人带着狗狗出游。也许今年老天爷心情不同,没有造就我们希望中的万山红遍景象。我随机调整计划,驱车来到位于费城附近的“锻造山谷”国家历史公园。

历史的实际进程不仅取决于各种因果逻辑,还取决于各种机缘巧合。1776年美国国父们签署《独立宣言》时,估计他们中的多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当时,纽约港外开来了几百艘英国舰船,用岸上某民兵的话来说,仿佛“整个伦敦漂了过来”!大炮齐轰地动山摇,乔治·华盛顿指挥的武装农民们基本上被碾压,不想被炸死就只能狂逃,能不能逃出纽约全靠运气。第二年英军再次推进,又夺取了美国人的首都费城。华盛顿带着他那些连鞋子都跑丢了的残兵败将退到“锻造山谷”这个地方。

1777年败退到锻造山谷的美军看上去很抑郁

温凉的秋风吹过原野。我们站在几排复原的小木屋前,想像着1777到1778年那个饥寒交迫的冬天。新生的美国命悬一线,但为她效力的多数官兵并非如此。这伙人不是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好汉,他们其实还有选择。华盛顿手下的士兵一般只签了几个月的合同。英军没有围困这个营地。他们可以从山林小路溜号,至少可以在合同期满时理所当然地走人,回归老婆孩子身边重过安生日子。

锻造山谷复原的美军营地(和雨摄)

但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了坚持。每座可容纳10人的简陋小木屋,他们居然打造了一千多座。华盛顿的夫人从舒适的维吉尼亚山庄赶来同住。同情革命的各路英才继续从各地甚至遥远的欧洲赶来投奔。正如华盛顿后来所说,尽管这些士兵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他们无与伦比的耐心和忠诚,我们怎么钦佩都不过分。显然,支撑这伙革命党人的不仅有利益和规则,更有理想和信念。他们自由而自立,敢作亦敢当,善始更善终。终于,这支军队不仅没有像英军期待的那样散伙消亡,反而浴火重生,“锻造”成材。

锻造山谷国家纪念拱门(和雨摄)

美军的表现让敌方暗自叹服萌生退意,并让潜在的盟国下了入场参战的决心。经过数年苦战,1781年战争的焦点转移到了威廉与玛丽学院所在的威廉斯堡,华盛顿在那里坐镇指挥美法联军,围攻逼降了旁边约克镇里的八千英军。这是独立战争的最后一次大仗。

但脱离英国仅仅是这次革命的前半场,新国家远未定型,激动人心的巨变仍然在进行中《独立宣言》里那句“人人生来平等”已经有意无意地为未来的革命新任务留下伏笔。

传说英军列队投降时,他们的乐队演奏着一首英国民歌,叫《天翻地覆》("The World Turn'd Upside Down"):“……让我们知足吧,时代在哀叹,你看这世界已经天翻地覆。

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仪式。别误会,白旗是法军旗帜,投降的英军是卷着旗帜出来的。

当今威廉与玛丽学院学生的政治诉求一瞥(和雨摄)

 

2023年11月17日初稿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