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w-Up 的监听问题 (图)

来源: 2023-10-16 23:15:2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Blow-Up,是一部1966年的电影:

Blow-Up (1966) - IMDb

由知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执导。对了,就是那个把江青同学给蒙了的意大利人,1972年在江同学的许可下在墙内一通镜头探索,把“一派大好”的“革命形势”给图示的很不堪。

电影是古纸兄介绍的(不是所有的好电影都是古纸兄介绍的,但古纸兄介绍的一定是好电影,*_*),故事的主题说摄影师在野外现场拍片子,回家放大了看,发现其中有在现场没注意到的细节。这里,“Blow-Up”是放大的意思,不是那个“搞破坏”的意思,^_^。

电影是哲理片,因为涉及“阴谋论”到底是“阴谋”还是“理论假设”的“大是大非”问题,电影的事儿就说到这儿,有需要辩论的请去找古纸兄,^_^。

借着这个“Blow-Up”给朋友们讲讲“监听”的原理,*_*。看图:

就是一条四色的船在桥塔的点缀下由雾阵中穿过。

这是“原图”。“Blow-Up”后会怎样?看看:

桥塔正上方,有什么?

桥塔正上方的左侧。

桥塔正上方的左左侧。

桥塔左侧的“九点三十”。

照片最左端“九点三十”那个起飞弧线。

当时在拍船与欣赏色彩美,只有经过这个事后的“Blow-Up”,才显示出海军的六位高手也在欣赏色彩美,^_^。

“Blow-Up”与监听的关系?

比如那位学位最大的博士同学,总觉得“绝对忠诚”的个体没有“绝对不忠诚”个体多。可是,人人都说自己是“绝对忠诚”的,让博士同学常态性的识人有误。

怎么解决呢?

全记录!空间无空,时间无缝。像上面那个“Blow-Up”前的图一样,每时每刻每地每个人的每一条电子通讯,全录。

都录下来可以,但是每一条电子通讯都“欣赏”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无缝,太多了。“全记录”的用处在何时对某幅图某东经某北纬那个点上的电子通讯感兴趣,“Blow-Up”,看一看是否有六位海军高手在欣赏色彩美,^_^。

这是事后的“Blow-Up”。

要是事前就知道“你”就是那个要找的“敌对分子”,省事儿多了。不再等事后“Blow-Up”,先“Blow-Up”,定点记录:

连你项链掉漆都知道,*_*。

连你早就忘了的街坊都帮你记着,*_*。

“Blow-Up”的信息内涵。

朋友们周二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