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丸子是有看人的绝活,要不怎么做生意,是不是。做生意就是先能判断这家伙会不会掏钱,不看他怎么吹牛。我能看到自己的一些问题

本帖于 2023-08-01 09:02:23 时间, 由普通用户 freemanli01 编辑
回答: 神选之人核桃小丸子2023-07-31 13:09:22

对师兄多少有点挂碍,这本来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最好的结果当然是自己真实地实修,达到佛来砍佛、魔来砍魔,彻底不着相。其实,人只要不修到真实证悟,那就是听别人的(或自己脑袋里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念头)。

但这个问题我把它推广到了两种文化的问题,甚至是佛教(宗教)和科学(我看说性宗和相宗更合适)这两个领域怎么养成不同的心理。

佛教,任何宗教,不可避免地是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教主已经知道了实相,佛,已经知道了世界和解脱实相,所以他才有能力带人出三界,破法界惑。比如玄奘到印度取经,即使他还不到佛的水平,但是他的唯识宗已经是个完善的体系,涵盖所有性宗-人生、世界、解脱-要面对的问题。这是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猜想”完全不可比拟的。而且,贝克莱还只是猜到一个开头,猜不出结尾。在西方哲学家,不乏那些非常欣赏贝克莱的人,但是人们在那个方向上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进一步,就是因为有些事情没有师父教,你无论如何猜不到可能的出路在哪里。比自己发现星星椭圆轨道还难,比发现牛顿定律还难,因为没有方向和迹象可循---属于无门关。哈利波特的9 3/4门,碰巧撞一下就开了,那还好说;而无门关是需要持续一定时间撞那个看不见的门。如果没人指点,人为什么会那么做、坚持做?不可能。

而相对的科学领域是另一番景象:总有新东西,没人知道后面是什么。所以,人们总是有要超越师傅的。

这也涉及佛教讲的两种区分,一种是无漏业(性宗),一种是有漏业(相,相宗)。

  • 解脱的事情是无漏的,见性之事是一劳永逸,明白了,开悟了,那就永远明白了。属于世界特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 而现象界的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漏的,永远有新情况。现象界的事儿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彻底完全掌握,那是以有涯随无涯,累死也不可能。
  • 总之,性宗、世界的特性是可以掌握的,而形、相却可以千变万化,所谓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

这就涉及到教育心理:

当年歌德跟人说过,你要学写作,那就不能天天读莎士比亚,看莎士比亚太多了,你就失去写作的信心了。

再者: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坑是:在提出问题之前,人们就给了你答案。

宗教里,确实有一点这个方面的问题:就是都有答案。所以容易产生依赖心,以及照成不敢越雷池的心理。

但也是这个领域的特点决定的。什么特点?

  • 宗教,佛教,是要解决生死问题,路径是带领人出三界,也叫做解脱,也叫脱离苦海,再进一步是明心见性。自己没有走过这条路的人,不可能带领别人走。所以佛、明师,必须是自己已经走过这条路的人才能有此称号。相信即使爬珠峰的人都知道要找向导,否则是自己找死。要走解脱道这条路,当然需要师父、导师指引。他/她说哪里不要去,那就是哪里不要去。在珠峰也一样。
  • 而科学,是在海边捡贝壳,在花园里游戏,游到哪儿是哪儿,反正无关生死,所以大家撒了欢玩就是。

另外,真正的高深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给了详细的答案。因为给答案有时候会害人,人们背诵现成的答案,就像背诵视力表,好像对答如流,其实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并没有治好,没有实证。很多人辨别力不够,不知道自己是鹦鹉学舌而已。所以,禅宗里也有故事,叫做打死师父都不说,为的就是让人自己去亲证。

------------

其实,克服依赖的唯一出路就是自己真修实证,自己有了慧眼了,就不需要“听人说...XYZ"了。

不过,即使我现在的水平,也能看出不少佛教界的名人其实并不懂佛法,都是看书太多、实修跟不上导致的。视力表(佛书)背多了,天天也是对答如流,根本不知道自己眼睛(心理视力)没治好。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