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一方充满诗性精神的地域,
一个让人眷顾流连的地方。
她是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她是画家吴冠中笔下的烟雨迷朦。
她徜徉于现实,
更深存于每个人的记忆之中。
——《美自江南》
《听江南》节目的“美自江南”板块,由文化人类学博士后 古诗菁撰稿,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 奖获得者 路平主持,从电影、书画、诗词等领域出发,和大家聊一聊江南美的内涵与变迁。
“正是荷花开满池,便是人间好时节。”本期节目——河清海晏 盛世莲开,将带您走进“水墨中的江南”,一起感受夏韵疏影、青莲生香的美好生活。我们邀请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谈一谈荷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最近西湖边的“送花郎”火出圈了,这是一场隆重的花事之约,既是唐宋风雅,又是国潮新风,西湖边的这个火爆全网的“短视频”通过“国潮风”表达了对荷花的赞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西湖的荷花瞬间上了热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万物,糅合己心,同情共渡,便会让观众走了心。

中国人爱荷是出了名的,尤其在江南,荷塘更是随处可见,一到初夏,走着走着便会偶遇半亩花田,夏韵疏影,青莲生香,激起了文人墨客心中无数涟漪,要么下笔成章、要么挥毫泼墨。中国典籍中最早记载荷花的当数《诗经》,“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草木缘情、花果寄意”,先人还赋予了荷花美好的文化寓意、道德愿景。
从《诗经》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那种趋于客观直白的描述;到汉乐府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对于爱情理想的咏叹;再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道德品格升华,古人赋予了荷花更多伦理的意味,植荷、赏荷、咏荷、画荷之风,逐渐地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不用提当下大家都耳熟能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了。



西湖的荷花 图源:走进西湖 公众号
当荷“飘落”艺术长河,“写入”文学作品,“画入”山水画卷,化为万千意象,赋予了美好意蕴。于是有了故宫博物院藏有的宋代《疏荷沙鸟图》,莲蓬、鹡鸰、蜜蜂,构图灵巧生动、各自安好;中国美术馆藏有的明代陈洪绶《听琴图》,抚琴、拨阮、观荷,文人雅事、静穆高古、借荷托志;四川博物院藏有的明代《荷塘聚禽图》,夏日荷塘、天鹅浮水,群禽飞鸣,生机勃勃。张大千的荷花,清水出芙蓉,飘逸潇洒,恣意盎然;谢稚柳的荷花,像是宋词,清丽婉约,又如子,翩翩起舞,有一种空灵之美;齐白石的荷花,笔触粗狂,拙朴稚气,耐人寻纤纤女味。黄君璧笔下的荷花,冰清玉洁,气质怡然!张大壮的荷花图,水墨淋漓,妍丽清润,秀美动人。台湾画家刘伯农,笔下荷花,清净入魂,静雅俊逸,有一种自然之美。夏日画荷,青翠的荷叶,火红的荷花,生机勃勃,参差对比,有一丝炎热,又有一丝清凉。


《荷塘聚禽图 》局部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画画也一样,是一种“一生万物”或“万物归一”的境界。中国古人常将荷花、海棠和飞燕画在一起,作《河清海晏图》。荷与“河”谐音,燕与“晏”谐音,“河清海晏”,本意是说,就连黄河水都清了,海浪也都平复了,喻的正是一番“天下太平”盛景。唐代诗人顾况所谓“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即为此意。可见,荷花被寄寓当作世界和平的文化象征,“河清海晏”是灵魂审美的高蹈,气格超迈,非同俗流。


许振 水韵青花之《海晏河清图》(局部)
图源:人民网
在儒家“比德”观念影响下,汉代人们视荷花为祥瑞。唐代文人赋予“白莲”清净不染的品性,使其“君子之义”进一步显现。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奠定“君子莲”的人格之美,莲花为“花中净友”的形象达到巅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正不阿的君子意象。“以莲比德”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理念彰显,承载了数千年来中国人潜心追求的高洁入世、超脱尘事的理想。进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和合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观念、美好意境。


西湖的荷花 图源:走进西湖 公众号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这就构成了中国人“生活美学”的大智慧。爱花赏花的传统则是中国人赋予草木“以文化人”的结果,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赏花、种花、食花就是这样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无益之事”,却给枯寂的人生、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炎炎夏日,泛舟湖上,研墨构图、寥寥数笔,夏荷婷婷;再来一碗“荷叶粥”,色泽淡绿、秀色可餐、清香可口,修身养性,便是夏日难得好光景。

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喜爱咏荷,事实上是通过赞美荷花,来表达对贞洁不渝的君子情操与文人风骨气节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底蕴和追求的基调,基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熙来攘往的俗世中保持心灵的洁净和人格的清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今天吟咏欣赏古人的荷花艺术,不单能获得中华审美风范上的提升,更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汲取新的精神力量,进一步筑牢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END
撰 稿:古诗菁
主 持:路平
制作、编辑:华玉琪
责 编:袁林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