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说了这只是你个人的印象了
所以你如果想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应该可以做下面几件事。
1. 你先把你的理由说出来,为什么你有这个感觉,1,2,3,4,6,etc.
2. 是不是普遍规律,大概率需要数据支持,那么就需要看别人是不是有这个感觉
3. 感觉是很难度量的一件事,度量需要具体指标,你把你能想到的指标列出来,大家当然可以补充
4. 同一个时代,不同人写的文章难度当然不一样。比如我们认为很多哲学著作很难,另外一些很容易。除了句法词法,大概率和作者本人的思考习惯也就是逻辑有关。到古汉语,应该也可以套用。你不妨试一下同一个作者的不同著作,如果有的话(我其实估计是没有,不过因为看得不多不敢断言)
5.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好的文章应该不难读或者说不难理解,特别是古汉语这一类,让你觉得难,那应该基本停留在字面。比如我们这里有一个写诗经的,其实他贴出来的原文里,我估计我连60%的字都认不全,也就是不会念肯定更不会写,但是我能懂原作者想说什么,因为诗经算是记叙文,讲故事抒情为主,人类情感和世事我不认为倒退1000,2000年和今天有什么差别。也有一个讲甲骨文的,以当时的材料记录信息比今天难太多了,当然需要精简再精简,所以一字多义甚至省略都不应该是不常见的现象,不过这个应该不影响表达。这一点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样的,86对1419。
6.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大概率是当时人们有共鸣能懂的。古汉语诗词也好史书也好,叙事抒情体的多,即便是史书,也是停留在讲故事阶段,逻辑性的论述讨论相对少一点结论多一点(这当然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感觉。其实我认为这是很大一个缺点,就是jump into conclusion),抛开因为改朝换代的政治因素被强行灭掉的文字文章不说。因为时间总是连续的所以人们的理解和思维哪怕是结论我都不太相信会有太明显的打断。当然,中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回看任何一个朝代我会说都有比较喜欢revolution的特点,这当然应该是要考虑的因素。
7.我能想到的暂时差不多就这么多,看大家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