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说,“基因”与“文化”区别大。但是……理论有时候得延申一点,^_^。看数据:
“胖子基因”的胖道理很清楚,是不是,^_^?
“基因关系”很温馨:
再看“胖子文化”:
那个长鼻子的家伙是雄性 Elephant Seal,旁边的两位是雌性的 Elephant Seal。Elephant Seal 绝大多数时间在海里欢,每年繁殖期上岸。先是雄性在滩头逐个对决,胜者得“园”,于是众孕雌豹前来投奔(几位到几十位不等)。相见时,孕豹们已经深度怀孕,待产。这些怀孕与待产的雌豹与那个长鼻子的家伙一点关系都没有,机会相遇。如此,前面说的“胖子基因”的幼豹只与哺乳的“妈豹”有关系,与这个长鼻子的家伙没有基因关系,也就没有任何关系。你胖你的,我胖我的,胖巧在一起。但是……
长鼻子的家伙与待产的孕豹成为“圆友”,然后孕豹产仔,产后一月余,交配发生,隔一年该孕豹再次入某园,重复这个过程。因为雄豹为了“得圆”,都要生死对决,能把“园权”拿到手的都是类似此长鼻子这样肥头大臀的家伙。除了那个哺乳的雌豹,“文化”就是“今年”此刻并不见面的那个“去年雄豹”必是一位肥头大臀的家伙。
“胖基因”与“胖文化”反常的融合!
想起大祖的著名“理论”,“红色基因”,^_^。
“胖子文化”包括“房地产”的成分,*_*:
胖巧在一起,还有房地产什么的,会有外延效应:
朋友们周三开心。
后注:孕豹的“胖”是必须的。产后一月,产豹哺乳全靠自身脂肪积累,产奶一月不补充新“能源”,只有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