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赞还是不赞?按说写的内容和可读性都是相当可赞。但我点赞后发现自己有被吸引的倾向,而我在1的re里已经说了问题根分类
人类面临的问题,从根上分类,就两个:我vs我所。(Me vs My properties)
而我这些年的努力都在于把自心的专注的牵引、扭回到关于“我”的问题,而试图离开关于“我的”的问题。
======
不过本文里的一点还是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共情:就是我的孩子到底是不是我的。这对照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是有一定差别,其实中国人古代也有很好的教育(也有“成人”的概念)。
【一句话,The creation belongs to the creator。不过这种论断,今天来看挑毛病简直是一抓一大把——我仨孩子,我能说他们是我的property?肯定不能啊——我的Master还差不多!】
让我想起儿童监管期和成人礼。(下面不针对个人,而是一般化来说产权)
小时候父母可以说孩子是自己创造的,但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自主创造的内容越来越多,到了18岁,他创造的内容就已经完全清洗了父母创造的内容,所以这时候就应该给他成年礼,给他独立的待遇和认可了。类似公司学徒,类似公司服务期。
如果父母懂得不多,反过来儿子竟然能教育父母,那相当于是孩子反过来创造了父母,那孩子做Master似乎也说得过去。
=====
我还是关注我的“Who am I", 虽然研究"What are my properties" 对社会健康互动也有很大的好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起来也是不错 (假设大家都承认,事儿,是关于我;器是关于“我所-我的东西”)。但是无论个人还是社会,有时候在利其器的长期过程中,慢慢地就忘了"这究竟是为了个什么事儿?”了。
这其实也反应整个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法律”本来是“维护、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利器”,这里的“事儿”当然就是“社会和谐”,但是法律系统走到极端,就会变得繁琐(毕竟逻辑体系都有哥德尔定理,测不准等等的内在矛盾),为了法律而法律、越来越繁琐,而忘了“搞法律,到底、本来是为了什么事儿”了,难道不是为了社会和谐幸福吗?
============
再说本版的土豆,每天必胜,但是还是害怕过年?这也是器与事儿的分离,天天胜利,还心不安。什么时间开始,“胜利的标准”和“心安”分离了呢?那样的胜利有什么价值呢?
=============
所以,无论科学,还是神学,有形有相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器”,
关键问题在于:根本上,人生到底是为了个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