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浔阳陶,还有陶谦的丹阳陶,丹阳在哪里?

来源: 2022-11-15 19:24:3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陶姓,有两大郡望。浔阳陶氏,因为陶渊明,大家都知道,今天江西九江、庐山、彭泽这一带。其实,比他更早,还有一个丹阳陶氏。

说到丹阳两个字,其实你并不会陌生。

刘备真正发迹,入主一个州(徐州),是32岁时救援曹操攻打的徐州牧陶潜。他本来是跟同学公孙瓒混,在青州做平原相(相当于太守),陶谦给了他四千丹阳兵,成功把他从公孙瓒那里挖走。一年后,陶谦病逝,刘备领徐州牧。

丹阳兵这么厉害?!

是的,陶谦,就是丹阳人,他能镇守四战之地的徐州,靠的就是手里的丹阳兵。陶谦,也成为丹阳陶氏第一人。他的岳父甘公,汉末苍梧太守,也是丹阳人。此后,从三国末到东晋,越南北部(交州),长期在丹阳陶氏手中掌控,所以越南也有很多陶姓。

我们不禁好奇,丹阳究竟指哪里?

 

摊开地图:

 

 

上图中,我画了一个红圈。长江以南,今天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交汇的地方。战国时期,是楚国与吴国交锋的锋线,有“楚头吴尾”之说。多山地,自古以来,民风彪悍。

 

 

我再画了一个大圈。更清晰一些。看到没,包括整个江苏省南京市,还有浙江杭州西部的临安区,剩下大部分在安徽省长江以南部分。

至今江苏镇江市,还有一个丹阳市,但不是古丹阳。

古丹阳在哪里呢?

秦始皇统一天下,江南这一带,都是会稽郡。东巡去钱塘(杭州),经过丹阳湖,把这里建了一个丹阳县。会稽郡里,分出个故章郡,汉武帝时,改名丹阳郡。

所以有大丹阳和小丹阳之分。大丹阳,指整个丹阳郡。小丹阳,指丹阳县。

这个丹阳县,改叫丹阳镇,至今还在,被江苏省南京市和安徽马鞍山市一分为二。走在同一条巷子,轻松跨省。在上图中,我画小红圈的地方。

陶谦,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根正苗红的丹阳人。

 

东汉时,剩下的会稽郡,又分出个吴郡。

 

所以,陶谦时候的会稽郡、吴郡、丹阳郡,其实都属于秦始皇时的会稽郡。丹阳在长江以南,要防着江北、又屏卫吴郡、会稽郡,东要防护长江上游,再加上东汉末年,由于北方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大量流民渡江而来,所以募集的丹阳兵,骁勇善战,闻名天下。

 

彼时,丹阳郡的政治、都会中心,本在今安徽宣城、丹阳镇、南京江宁区秣陵镇(秣陵县)等地。孙权修筑石头城,都建邺,从此,北迁到今天的南京。

此后,作为六朝古都,南京一直是丹阳乃至整个南朝的政治中心。所以南京,除了石头城,丹阳也成为她的一个别称。古诗词里,有时候“丹阳”两个字,指的反而是她了。

 

自然丹阳陶氏的核心郡望,也到了南京城。比如东吴孙皓时期的陶基,就是丹阳秣陵县人,即今天南京市江宁区。对于南京市民来话说,“先有秣陵,后有金陵”,大家耳熟能详。

陶基是东吴的交州刺史,其子孙四世,从孙吴到东晋,一直掌握交州(越南北部),前后八十余年。一般都是儿子先做苍梧太守,再继任交州刺史。(陶基——陶璜——陶威(陶璜的侄子)—— 陶淑 (陶威的弟弟)——陶绥)。而陶璜的弟弟,曾做荆州牧。另一个弟弟陶抗的儿子陶回,在东晋王导时期,是禁卫军统领。

 

浔阳陶氏,是另一支,比丹阳陶氏晚。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作为东晋开国元勋,在那个时候才发迹。

 

 

其实,寻阳县,一开始属于庐江郡。也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庐江郡人。看上图,和丹阳郡接壤。寻阳县,本来在长江以北,湖北黄梅这个地方,在陶渊明时期,才和长江以南的柴桑县合并,成为新的浔阳郡,治所也搬到了庐山下的柴桑,即陶渊明的家乡。

 

可见,浔阳陶氏,在丹阳陶氏的长江“尾巴”上,而且纵越江西和湖北,以今天九江市为核心。丹阳陶氏,则横跨安徽和江苏,以今天南京市为核心。

由于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受封长沙郡公,绵延百年,所以湖南长沙这个地方,也有许多浔阳陶氏后人。但陶渊明之后,再没出过什么名人。

丹阳陶氏,在南朝时,则又出了个大V——“山中宰相”、道教茅山派创始人陶弘景。陶弘景,是丹阳陶氏陶基的九世孙,正是丹阳郡秣陵县(南京市江宁区)人。

陶弘景,和梁武帝萧衍玩得好,这个大家都知道。

 

 

 

接下来,历朝历代,丹阳郡被分为缩小。不管怎么缩,最核心的地带,依然是在今天的南京市一带。

 

我们知道,朱元璋打下的明朝江山,一开始建都南京,做了半个世纪的首都。以应天府(南京)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叫南直隶,即京畿地区。

 

看看南直隶包括哪些地区?

 

明眼人一看便知,长江下游两岸,今天的江苏和安徽对吧?这么广茂富庶的地方,在明朝和清初,考举人,都要到南京的江南贡院。

造就了金陵脂粉,秦淮风光。

 

那么汉时的丹阳郡,正好几乎全部落在明朝的京畿。

 

长江以南的应天府(首都南京)、太平府(安徽芜湖、马鞍山)、宁国府(安徽宣城)、池州府(安徽池州)、徽州府(安徽黄山市)、广德州(属于浙江)。

 

 

清初继承了这一版图,改为江南省,为大清粮仓。江南省和江西省,合在一起督抚,就是赫赫有名的两江总督。

 

 

江南省太强,康熙将其一分为二,江苏省和安徽省。上图可见,古时的丹阳,江宁府(南京市),归了江苏。晚清时开埠,又从江苏省分出了个上海(松江府)。

 

以上历史沿革,看清楚了吧。

所以丹阳陶氏,在江苏、安徽都特别多。因为南京市,以及后来上海市的地位,江苏的陶氏,几乎是中国陶姓第一位。

浔阳陶氏和丹阳陶氏,都在长江中下游,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往东西两个方向迁徙。所以湖广也有很多陶姓。又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大量迁徙到四川。

 

前面我们讲了,由于丹阳陶氏在交州的基业,包括浔阳陶氏之祖陶侃,也在广州“搬了十年砖”(陶侃运甓),两大陶氏,在两广、越南,都有不少后人,尤其是广西,因为苍梧是个核心。

 

好,这是陶氏从北方迁入南方后的情况,以后咱再聊聊北方陶,那就得从尧说起了。北方也有两个核心,山东菏泽定陶,和山西临汾,以及衍生的河南开封。奇怪,都有一个“阳”字:平阳(临汾)、济阳(开封)、丹阳(南京)、浔阳(九江)。

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