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舒兄。你举的五十七章这个例很好,与第三章互相应和。关于百姓、民、士、圣人这些称谓:

来源: 2022-07-08 18:45:2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觉得不宜过度解读。

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而不是武士,包括习武想做将军的),的确是百姓,百姓就是民。他们是被统治阶层。

其上有统治阶层,包括天子、诸侯、王公贵族、大夫和士。

士,在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一个分水岭。比如刘邦,往上跳一下,算进入统治阶层入门,往下落一下,就是被统治阶层。

 

在《道德经》中,“圣人”这一称呼,往往是指得道者,可以简单翻译为sage。他们往往不屑于统治,但被看做理想的统治者。或者说,他的思想、学说、品行,被看做贤明君王学习效仿的对象。

偶尔可以把黄帝、周文王这样的,看做“圣人”。但是在道家体系里,往往像尧舜禹,都被高士所讥笑。

所以,在道家体系里,比如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圣人”,是贬义,是被讥笑的对象,尧舜禹、孔子、墨子等,即“以智治国”的,无论是统治者本人,还是提供治国理论的学者,都在此列。

 

依然再次强调,《道德经》中的圣人,一般就指道家的得道者。他们往往把自身看得比天下重,所以,被老子认为,才可以托付天下。但他们往往不稀罕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