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土豆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很绝决啊。不知土豆是否读过《灾变论——寻找另一个中国》

来源: 2022-02-28 06:53:2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刘晓波、任不寐:关于《灾变论》的对话

http://liuxiaobo.info/blog/archives/6414

刘晓波关于《灾变论》的书评我一直很犹豫,我已经起草大纲了,但又觉得不妥。名子都起好了,叫《冷观灾难的惊悚之书》。这本书的书评不能像给余杰的书写序那样。一来余杰的书是单篇文章的结集,不是系统的理论;二来余杰表达的都是常识性的东西,贯串全书的不是学术性的体系架构,而是一种对自由常识的捍卫,直面对常识性的制度罪恶的勇气,一种拒绝谎言的诚实,也就是不寐所言的“象说的那样去做”的践行。所以,写他的书评,我突出的是知识分子在公共发言中坚守诚实言说的意义。

而《灾变论》是学术著作,有它完整的逻辑线索和分析框架,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决不是一种态度式或价值性的评论就能说清的,而是需要一种更深度的阅读和分析。总的感觉,我对中间部分是非常欣赏的,但对此书的逻辑起点和最后一部分有某些不同看法,我一直想和不寐当面交流一下。这本研究中国的书,却不能在国内出版,本身就极不公平。所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也能反映不寐自己的观点,这也比较公正。

尽管这本书中有太多的历史资料,但无论从那个角度讲,它都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从神学自由主义的视点对中国文化的近于冷酷的反省,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的绝决态度。不寐对中国传统的抨击之激烈和否定之彻底,连我这个曾经被斥为“卖国者”或“民族虚无主义者”的人,也会显得不再那么“卖国”、“虚无”和“激进”了。

另一方面,全书又始终回荡着对摆脱“灾民理性”的未来中国的激情,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可以称之为“激情之思”吧。这“激情之思”所关注的核心,与其说是“祖国”、“民族”和“文化”,不如说是“人本身”,是把这些大字眼儿还原为“个体的人”,有一种对“人”的热度。不寐你是以一种基督徒特有的悲悯,从关心苦难中个体生命进入文化探险,基督之“爱”和对这种爱的信仰,才是你运笔的终极动力。

为《灾变论》写书评不容易,因为我对此书的评价有些自相矛盾,这种矛盾也许是“为我所用”的主观取舍所致:我对不寐的预设前提和最终结论,皆持有极大的保留。不寐自许的“发现另一中国”的学术雄心,我并不认为已经化为令我信服的学术论证,我也不认为不寐提供的“神学自由主义”是中国走出前现代的“灾民社会”的救世魔法。然而,“灾民文化”这一概念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力,又确有独特而敏锐的洞见,不寐表现在书中的智慧,有种力透纸背的穿透力,很锋利的理性穿透,从另一个视角揭示出某些被忽略的特质,并对某些已被说滥的现象提出了新的解释。这一切,为我提供了难得的阅读快感,尽管这种快感又与我的理性判断相冲突。

说一本充满难以想象的灾难和深沉痛切的批判的书——一种近乎冷酷的批判——给我快感,似乎有点轻浮且不近人情,但是读完它时的心情愉悦是无法自我欺骗的。那种阅读过程中的笑声和震惊,经常与恐怖和沮丧混合在一起,这些情感如此强烈地保持下来,发现它们时的最初激动至今仍然没有逝去。而最近,在SARS病毒借助于制度病毒弥漫于中国乃至世界之时,这样的震撼因有了切近的体验而变得尤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