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镇上的手工行业:千年农业社会的要角

本帖于 2022-01-16 09:33:47 时间, 由普通用户 五湖以北 编辑
 
 
过去几周,发了几篇故乡六十年代手工行业的回忆,过程中开始有了些省悟:
 
第一点是回忆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和民国清末相比,六十年代的小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镇上依然是手工业的天下。油坊还是百年前的油坊,酒厂还是从前的酒厂,以前不是"一穷二白",六十年代也沒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二点是小镇和周围的四乡八里,过去几百年上千年里,就是一个几近完整的闭环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过去称之为农业社会,但自己觉得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镇乡社会。在这种镇乡社会中,场镇和周围的乡村功能互补,又相互依存。
 
农村种植水稻小麦之类的粮食,以及油菜和棉花等经济农作物,收获后送到场镇的市场上销售。销售获得的金钱,可以用来购买油盐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以及锄头水车之类的生产用具。而镇上的手工业从农民手中购买到农副产品后作初级加工,棉花纺成棉被,麻线织成麻布,然后回卖给上街赶场的农民以获得再生产的资金。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的一来一往,随着农产品的收获而繁忙,然后农闲时节趋于平静。农业手工业这种季节交替的现象,就像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持续了千百年,农村兴则场镇兴,乡村和场镇唇齿相依而又相辅相成。
 
在这种镇乡结构中,场镇是四乡八里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农产品相互交换以及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互换的市场。场镇和乡村的关系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在市场上互取所需,自由选择。这是一种几近平等的自由经济,农村生产和出售农副产品,手工业购买农副产品再加工后回售给当地农民。在这种双向选择中,价格完全由供给和需求决定,所以是一种自由市场经济,而不是垄断经济,因为沒有任何一方完全掌握了定价权。在过去封建社会中,镇乡双方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仅需要从外界输入盐和铁之类需要更大规模生产的产品。镇乡社会与政治无关,皇权的代表仅到府县一级,除了收税判案,皇权对镇乡人民的生活几无影响。
 
然而,七十年代的柴油机械,以及其后的电动机械改变了这种镇乡社会。首先是农村出现了柴油打米机,农民们可以就近在农村的打米站脱谷打米,而不用大多远到镇上来了。然后是机器榨油,榨油效率大幅提高,榨油产量远超过当地油菜籽的收获,因此附近几个场镇的榨油厂不得不合并。然后是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集体和私营企业大量出现,就业机会大幅增加,镇上年轻人开始去县城,省城及沿海发达地区找工作。年轻人的这一波出走,直接导致了场镇的没落,所以到2000年前后,场镇不再是周围乡村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是一个外出和归来人们的驿站。
 
过去十来年,因为沿海地区生产成本大幅升高,不少技术含量低劳力密集型企业内移,所以家乡的场镇也开始出现方盒子厂房的企业。这几年受房地产热的波及,老街拆的拆,放弃的放弃,整个老镇彻底的沒落了。现在看到的,是方盒子住宅楼和方盒子厂房,即所谓现代化的标签。生活成了两点一线,住房加厂房,而过去场镇生活那种纵横交错的网状人际往来,却再也不复存在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