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性格”??
一大批西欧文人受苏俄邀请去参观,他们其实都观察到了各种“管制”,但回去以后,好像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写了一些什么,比如奥威尔的《1984》……其他人,罗曼罗兰、萨特等众多大家,不但有意掩盖着不说,反而会以“社会实验”加以赞叹……49年北京政权建立以后也是,同样手法,同样结局……
或许,理工科的生产是全球各国的共需,一般情况他们去那里都有人要;但文人的作品,其实没那么“书香”,作品的推出必定需要政府,所以,为了市场获得,文人必须学会和各种政府合作,所以,就有了萨特,高尔基,郭沫若,以及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