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镇上的手工行业:打米厂
上个世纪的60年代,老家镇上还没电,所以早期谷子脱壳打米用具是一种黄泥做的土碾,后来才用上了柴油打米机。
小镇在平坝和丘陵之间,平坝上主要是黄泥水田,栽种水稻,而丘陵地区满山都是红色砂石,只能种玉米高梁和红薯。黄泥粘性好,晒干之后很硬,虽然比不上石头,但比木材竹子还是坚硬多了。所以过去老家的人因地制宜,用黄泥做脱谷壳打米的碾子。
土碾有两米大小,分上碾和下碾两半,都是干黄泥制做的。土碾的外圈是竹蔑条编成的圆竹筐,有一尺来高。筐子里装黄泥土,夯实一层再加一层。黄泥半干后,沿着半径方向开槽,槽有一厘米宽,前面深后面浅。楔形泥槽的作用是反复摩擦挤压掉入槽内的谷子,让谷壳和里面的米粒分开,达到脱壳的目的。
下碾中央有一根圆形松木棍当碾芯,上碾中央相应的开了一个圆洞套在碾芯上,另外上碾还开有一个通孔供谷子可以喂到上下两半碾子之间。和普通磨子一样,土碾的下半是固定的,上碾围着碾芯转动。但因为土碾太沉,当时都是用黄牛来拉碾,可能是担心反复转圈头晕,黄牛还戴着眼罩。
好像是六四年或六五年,镇上出现了柴油打米机,打米厂子就在我们那一条街,隔着有十来个人家。这个柴油机可不是简单的机器,十六个缸,黑乎乎的,三米多长两米多高。早上一开动,隔着十几家房子我们在家吃早饭,吵得耳朵发鸣脑袋发蒙。好在大家伙不是长期呆在镇米厂里,因为当时全县只这么一台,在县城和七个乡镇流动打米,所以大半年才来一次。除此之外大半年,小镇除了每天早晨来自县城的客车,再见不到可以称之为机器的铁家伙了。
我们家斜对门,小学时同过年级的紅秀她爸就在打米厂工作,而且是开柴油机的头把师傅。因为打米机四处流动,红秀她爸当然也跟着机器满全县走,只有来镇上打米时才在家中住上十几天。红秀爸看就是工人大哥,身胚壮,粗眉宽脸,穿一件蓝色劳动布的工作服,形象很像过去常演工人大哥的老演员于洋。我小舅当年也是一个产业工人,在成都无缝钢管厂工作。每次春节前回家,也是一身干净的蓝色劳动布工作服,脚上一双黑皮鞋,满神气的。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