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韩国古装电影《桃李花歌》,知道陈彩仙的故事,也引出了春香和沈清两位朝鲜人民喜爱的姑娘,还有著名的盘索里(???)艺术家桐里先生申在孝。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盘索里这个说唱剧艺术形式。
应该和中国宋代的陶真、元明清时的词话类似,不过盘索里,可谓“说、学、逗、唱”,集于一身。这种艺术形式,我很喜欢,不过也的确考验艺人,需要是个全才,如果失去了名家和好的艺人,可能就会势微。
在咱们这儿,曲艺是被细分了。说有说书,学有口技、有滑稽表演(当然,相声的学,是指学唱),有模仿秀,逗有相声,有脱口秀,唱有弹唱、鼓唱。苏州评弹,虽然有说有唱,甚至有表演,但我看大多是坐在那里说唱,表演也以手势和面部表情为主。
朝鲜的盘索里却不一样。通常是一个人坐在旁边击鼓,另一人手持一把折扇,站立舞台中央,既说又唱,还表演。表演者可以来回走动,一人分饰多角,即便是扮演主角,可以第三人称叙述(表),也可以第一人称独白(说)。说用白话文、口头语,唱用韵文、词曲。
还会用口技,模拟一些鸟叫、狗叫的情景,又有点广播剧特点。手中折扇,除了用于辅助扮做风流书生、娇俏娘子,也可以随时模拟各种道具。比如挥毫时做笔,练武时当剑,砍树时变斧头,扮老人时化为拐杖,总之要惟妙惟肖,令观者会心。
所以它又有小品、独角戏的特点。
此外,你的仪态、举止、舞步,都要恣意潇洒,浑然一体。又有对仪容、形体、舞步的要求。长相普通的人,做不了。要鼻梁高挺,浓眉大眼。
表演者,还时不时要抖包袱,击鼓者,会时不时捧那么一下,又有点相声的特点。盘索里是韩语音译,本意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游乐说唱”的意思,所以它不是只顾自己玩,还要和观众互动,偶尔有“现挂”,又有一些脱口秀的特点。
但归根结底,它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变成脍炙人口的小说,再被改编成说唱剧曲艺,所以它的底子是个文学剧本,最打动人心的,是故事内核,和人物个性及遭遇。
比如盘索里剧《春香歌》,人们爱的是春香,《沈清传》,人们爱的是沈清。你如果表演活了,那么你就成了春香,你就成了沈清。表演活了,观众入戏了,会跟着你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像看电影一样。
在电影《桃李花歌》中,表演的剧目就是《春香歌》。
为什么旁边还有个击鼓的呢?
看似简单,其实也不简单。一般都是“老戏骨”当担此任。除了击鼓,跟着或带动节奏,他会说开场词,中间偶尔穿插,偶尔捧哏一下,有时代替观众喝个彩,最关键的,有时主演陷入尴尬、冷场时,他可以很老道地说几句,来解围、圆场。
他不扮演剧中任何角色,又是不可或缺的。
在盘索里,一般情况下,主角把所有角色都表演了,但为了带动现场气氛,有时也会有关键的那么一两个配角,上场走走场子,配合一下,但很快,会把场子,交回给主角。主角才是光芒万丈的。人们的目光,寸步不移,都集中在他的身上。
咦,明明是个女的,为什么说是“他”呢?
类似我们的京剧,盘索里从前也是不准女子表演的,经典曲目《春香传》、《沈清传》,主角都是女子,却由长相俊秀的男子来扮演。用女子表演,就是大逆不道,有伤风化,在儒教浸淫的社会里,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在剧中,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发现演春香的,是一个女子时,都惊呆了。
朝鲜历史上,著名的盘索里艺术家申在孝,在家乡全罗道南原郡办了个桐里剧社,冒着死命,收了一个天赋好的女弟子,这个女弟子也冒了死命,来表演盘索里,唱好《春香歌》。
一开始是女扮男装的,被发现后,师徒俩冒着被处以极刑的风险,在京城百官和百姓观看的盛会落成宴上表演《春香歌》,一举夺魁,天下闻名,从此,朝鲜历史上出了第一位盘索里女歌手陈彩仙。
申在孝和陈彩仙师徒俩,志趣相同,相依为命,也产生了浪漫情感,却不为摄政的大院君所容,横刀夺爱。陈彩仙选择了既做春香,也做沈清。像妓生春香一样,守身如玉,等着一天可以重逢心上人李梦龙,大院君若強来,她就学沈清跳水,以死明志。
都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烈女。大院君拿她没办法,在政治上失意以后,心力憔悴,最终把她放了。陈彩仙回奔故里,去找自己的恩师申在孝。不过申在孝比她大三十五岁,两人时日无多,也算度过了最后一段浪漫的时光。几年后,申在孝去世,陈彩仙守孝三年,不知所终。
韩国人,不一定人尽皆知陈彩仙和申在孝,但春香和李梦龙,是人尽皆知,就好像中国人皆知林黛玉和贾宝玉。
我看现在的盘索里剧,好多都是女子主演,男子击鼓了。表演盘索里,最根本的先天条件,是要有一副好嗓子,声音洪亮。所以一般觉得女子不具备条件。但陈彩仙,通过自己撕心裂肺的刻苦磨练,证明女子也可以有高亢雄浑的音量。
像咱,什么女子可以唱盘索里呢?我觉得蒙古女歌手乌兰托娅就挺好。凤凰传奇也可以。曾毅击鼓,玲花演唱,可谓天作之合。
盘索里这种艺术形式,中国朝鲜族有传承。如果汉族可以借鉴过来,出那么一个大师,将其改名恢复为“陶真”可好?
陶真这种说唱剧,表现力可不一般啊。如果出现这样的剧社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