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求》

来源: 沙夫 2021-03-25 05:33:5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5907 bytes)
常听到有不少做父母的抱怨说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养大了的孩子,只愿意听老师的话,却很少愿意听家长的指导
 
这话虽让人心酸,但只要仔细想想这其中的缘由也不难探析。
 
首先是知识学习方面的企盼。其实,就孩子知识长进而言,不同的社会都会按照对社会发展的预期而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的,学校正常的教学也是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的,在学校里,老师教的都是最新教育大纲所要求的现代知识----除了数理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艺术的洗练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接触流行的社会形态,这是让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把钥匙。
 
在家里,家长们可以对孩子传授的文化知识方面的资讯并不可能太多,因为相对于孩子该有的"与时俱进"的要求,以普通家长所掌握的技能而言在大多数时候是爱莫能助的,最多能拿来传教的应该还是社会经验,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移民家长,可以拿得出手的又能适用于当地的社会经验可谓是不多的,原有的经验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能用得上的实用道理也至多是凤毛麟角的自扫门前雪之术,要想讲讲高大上的人生哲理-----一是尚在"声色"阶段的孩子的理解力还跟不上,二是自己真能掌握的可能也不会多。所以,所谓的管教,除了力不从心的"老生常谈"外,基本上也就只剩下生活上对孩子从头到脚的关照了。
 
说到这生活照顾,能跑能崩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自己喜欢的一套,当地学校里的规矩再加上同学间的临摹比肩,家长的谆谆关照只会是多添麻烦的画外之音,按着家长老式的生活习惯-----说穿了家长的潜意识里还有那么点的控制欲望,还让不让人融入社会了?老师除了教授知识之外,并无控制人的具体演绎,该教的都教你了,要不要那是你的选择,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识上并没有规范性的前提。想想吧,在充分尊重个人选择的老师那里,需要释放天赋的孩子该有多爽心多自由啊。
 
将心比心,意识上需要自由,生理上需要自然,这些都是人性最基本的要求。别以为用"可怜父母心"就可以诠释父母的作用了,抽象些的教导做不来而管头管脚的"枷锁"倒不缺,家长们用过去自己身受的老一套来束缚新环境下的新一代,这只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孩子们不"舍近求远"地夺门而出,难道还等着你们困死他----事实求是地说,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也不是没有文化歧视的成分的,但我们也该实事求是地承认,这怨不得他们。不愿听老人言的孩子是被家长们的"无微不至"的"人性剥夺"的传统习惯吓跑的。
 
傅雷说:“年轻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遗憾的是不懂得这样心理的家长们却往往还会以为自己是深谙生命的人。
 
家长们还会感到的不适,更重的一头还在于对孩子与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差距。在原居地时习惯的是自扫门前雪的处世观、好死不如赖活的价值观,这在家长们为孩子选在大学的科目就可见一斑,比如大多数会选会计、医科、金融等等,很少会选地质、考古、艺术、航天、矿业或军校的。从这样选择的意识让人可以看到我们的文化是习惯于用长度来衡量生命的----这样的价值观在百柯争流的环境中让创造的可能性失去了先决条件,如果我们回头看看就应该明白,其实我们的生命并不精彩,也许我们有了不俗的学术表现 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远还不能扬名立万,也许这正是个原因。
 
那么先进社会对生命又是如何衡量的呢?让我借用美国前总统老罗斯福的一句话来概括吧:“去挑战伟大的事业,去赢得光荣的胜利,即使不幸失败,也远胜于那些既没有享受多大快乐也没有遭受多大痛苦的平庸之辈”(Far better is it to dare mighty things, to win glorious triumphs, even though checkered by failure, than to rank with those poor spirits who neither enjoy nor suffer much),----先进文化是用高度去衡量生命的。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以“长度”论的生命意义者的呢?还是让老罗斯福来说吧:“他们(只是)生活在一个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的灰色世界里”(they live in a gray twilight that knows not victory nor defeat)。家长们,你们打算赋予孩子们以怎样意义的生命呢?我愿意提醒的是,个人意志在这方面是值得尊重的。
 
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想想,只要孩子不是去嫖去赌去吸毒,以我们旧有的眼光看去所看不懂的看不惯的,不正说明孩子们正在迈进一个新时代新环境吗?我们成名成家的希望也许正由他们实现着呢。
 
所以,别再抱怨了。怨,一者往往只能说明是我们做家长的自己"见少"了,再者,这样的抱怨也只会成为吓跑孩子们的精神牢笼。
 
哈佛大学花了七十五年的时间去研究人类的幸福到底为何物,前不久他们终于公布了调查的结果,发现的一个所谓幸福人群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拥有良好的关系。我认为作为去拥有幸福的一种手段、工具这样的发现当然是不错的,尤其是当这样的调查是来自在当代的社会文化里、在以几乎单一的伦理的背景下----我的意思是这里面还是有相当浓厚的主观意志须让位与客观环境要求的意味,这就会给真正的幸福带来了玷污的情况下----这样的结论只能勉强地说是一种手段,所以作为幸福本质的来源·我并不认同哈佛的结论。
 
当我们放眼过往的历史----我们应该懂得绝对的认知只能来自于对历史的回顾,----在除了现世人群的自我感受之外的、由历史鉴定过的无数可验证的人生现象来作对比和补充的条件下来作一个概念性结论的话,我愿意提供与读者分享的对人生幸福的定义应该是:让各人自己最大限度地去实现和完成自己的天赋,只有自然脾性才能符合普遍的和必然的要求,这才是终极的幸福观。
 
当年不少的家长为了儿女们的发展前途选择了携儿带女漂洋出海,今天,为儿女们的将来营造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以便让他/她们达至幸福的目的,这仍是家长们要面对的选择。说到底无论是于己还是于孩子,如何地选择相互间的关系的本质乃是在为己为儿孙选择幸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they live in a gray twilight that knows not victory nor defeat) -青松站- 给 青松站 发送悄悄话 青松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5/2021 postreply 20:24:07

That is ok,some one just need little time,they will be better. -沙夫- 给 沙夫 发送悄悄话 沙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5/2021 postreply 21:06:21

老师这句英文有悲凉感..叫人驻足回想自己的经历..谢谢您。。 -青松站- 给 青松站 发送悄悄话 青松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6/2021 postreply 23:24:21

悲凉感,你的感知力----悟性非常强。赞:) -沙夫- 给 沙夫 发送悄悄话 沙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7/2021 postreply 04:55:47

-:)).. -青松站- 给 青松站 发送悄悄话 青松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7/2021 postreply 12:24:14

因为曾经有很大身份认同问题,看到人生意义,多亏了父母,哥哥一路几十年的支持,.也多谢老师鼓励,.谢谢……, -青松站- 给 青松站 发送悄悄话 青松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7/2021 postreply 12:56:2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