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芷江人,离凤凰大约100公里。沈从文在芷江有亲戚,他是从芷江去的北京。所以,我们同是大湘西地区,风土人情差不多。他文章中很多话与芷江话的说法很像。
我们那里的人相对于当时中国大城市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民风要保守得多,那个年代包办婚姻为主。自由恋爱只是城里学生才有可能做的。所以翠翠的社会环境让她缺乏表达的勇气,甚至接纳的勇气。这里既有边远地区的风气,也有当时的时代的局限。
另外,现在13,4岁的少女发育很好了,但当年边远地区的生活条件,一个13,4岁的农村女孩基本上远没有发育好。从生理来说,她情犊初开,有了爱的欲望,但没有到达成熟。这就让她不可能像成熟女孩那样渴望。我们读初中的时候(70年代),正好13,4岁,男女界限非常严重,男女同学之间基本不讲话。这有民风的原因,也和那个年龄男女孩子的心理有关。渴望但表现出来的是退却,甚至排斥。
如果用现在的观念,用大城市的情况去衡量翠翠所处的年代,地区,当然很多显得很古怪,很不自然。沈从文的《边城》恰好准确反映了当年的湘西的环境里,翠翠那样的少女对爱渴望却有不敢的矛盾心理。这才是为什么外国文学界对它评价很高的原因。中国文学界过去没有喜欢过沈从文,后来是因为外国文学界的高评价而不得不正视沈从文,但并不是真生欣赏他。
另外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从来对沈从文的东西不感兴趣。如果不是外国人喜欢沈从文的东西,很多人研究他,大学很多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沈从文的作品,加上据说的诺贝尔奖的提名,中国人是不会看沈从文的。过去没有人问津,后来有人看,但真正喜欢的极少。
我理解为什么外国人喜欢沈从文?他们从沈从文作品里看到中国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与他们的生活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中国人喜欢《红楼梦》或者武侠小说,即使自己的生活与《红楼梦》里的生活完全不同,而武侠的世界更是一种虚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