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的建筑格局
156平方千米的宋陵虽然规模宏大,但建筑模式却大致相同,都取坐北向南的格局,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附近建有供祈祷用的寺院庙宇和帝后祭祀时留住的行宫。陵园四周植以柏树、枳橘,禁止采樵耕牧。
上宫由鹊台、


乳台、



神道及石刻群组成。鹊台也称阙台,是上宫的第一道门。乳台是上宫的第二道门。鹊台、乳台四边砌以砖石,上建楼阁,十分壮观。乳台往北是神道,也称御道,是进入宫城的道路。神道两侧是对称排列的石刻造像。


自南往北是:望柱一对,

宋陵神道两侧的望柱,南靠乳台竖立,67O厘米高,八棱,每面宽36厘米, 全柱刻满一组组的云龙、飞凤、牡丹、铺首等各种花纹,柱座为莲花,高84厘米,柱顶呈尖形,望之巍然。


大象及训象人各一对,


瑞禽一对,


甪(lu.四声)端一对,


马及控马官四对,


东西各两对控马官:马身长336--340厘米,高220--227厘米。控马官身宽98--110厘米,身高302--360厘米,其一臂搭汗巾。
虎两对,


羊两对


石刻羊昂首跪卧,其中一口微张,似叫有声。身长178--262厘米,高211--242厘米。
客使三对,


武将两对,


文臣两对。


宫城南城门外有狮子一对,


南神门外两阙庭门首的一对门狮,卷毛利爪,张口怒目,凶猛凌人。狮高 21O厘米,身长29O厘米。
传胪(lu.二声)一对,镇陵将军一对,

靠近神门两侧两个镇陵将军,各高420 厘米,豹头,燕颌,虎背熊腰,头戴凤盔,身披铠甲,内套丝袍, 腰束十三天王宝带,下扎两扇斗兽腿裙,手执销斧,威风凛凛,豹视前方。


南神门外还有两个宫人(太监)。东、西、北神门外各置石狮一对。
北宋皇陵现存石刻近千件,是我国石刻遗留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堪称宋代石刻艺术的“露天博物馆”。望柱排列在石刻群之首。帝陵望柱通身刻有龙形饰纹,后陵望柱刻有凤凰饰纹。象为外国贡物,设石象以示威严。石象雕刻身披锦绣,背饰盛开的莲花。瑞禽呈马头、龙身、凤翼形状,富有浪漫色彩。甪(lu.四声)端又称“獬豸(xie.zhi.均为四声。古代传说中的怪兽,能辨善恶曲直,在人争斗时会用角顶坏人。)”、“豸貘(zhi.mo.四声。貘,热带的哺乳动物,皮厚毛少,前肢四趾,后肢三趾。)所刻甪(lu.四声)端为狮吼状,显得雄壮无比。《宋史》载:甪(lu.四声)端为神兽,它“日行八千里,又晓四夷语,明君圣主在位,则捧书而至”。帝陵前设置这种神兽,表示宋代各皇帝是“受膺天命”的“圣君明主”,与瑞禽、石羊同列陵前以示吉祥。所置客使高鼻深目,发髯卷曲,服饰别于中国,以显示宋王朝和周围各国的政治经济往来关系。置于南神门外的宫人,饰簪珥(er.三声。珠玉耳环的书面用语。)、戴幞(fu.二声.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头,面目温顺,显示出侍奉皇帝时那种俯首听命、小心翼翼的神情。
宫城四周筑有神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一神门。四角筑有高台,上建楼阁。南向的神门里有一座献殿,是王室祭祀的地方。宫城正中是陵台,就是墓冢,形如覆斗。
陵台底下有地下宫殿,也称皇堂,是皇帝灵柩停放的地方,深十几米至三十几米不等。四周砖石砌成,顶绘天象图,周围绘宫殿楼阁。
北神门外有下宫,建有正殿。皇帝辞世后,其灵柩运陵园时,暂时停放在这里。其他建筑甚多,或供祭祀,或供守陵者居住。只是经历上千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乱破坏,地面上的殿堂廊庑(wu,三声,指大堂周围的走廊)早已荡然无存。
现在的宋陵公园,只是根据史籍记载将永昭陵恢复了部分建筑。尽管皇家气势初现,但离恢复历史原貌,任重而道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