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各国教会中有正义感的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通常是划等号的,因为那时候绝大多数读书识字的人都在教会任职)都试图摆脱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另辟蹊径,净化教会。
罗马教廷控制宗教的方式之一是所有的圣经都是拉丁语、希腊语或希伯来语,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神职人员才允许阅读和解释经文;换言之,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圣经里到底说些啥,必须通过教会才能和上帝沟通。
从进入第二个千年开始,便有人开始改革教会尝试,但由于罗马教廷的高压政策,这些人不是被迫害,就是被迫沉默,直1517年,德国出现了一位名叫马丁·卢瑟(Martin Luther)的神父。
卢瑟的理论和影响很快在欧洲传开,尤其在离罗马教廷和欧洲政治权利中心较远的西欧沿海低地国家,像荷兰、佛莱芒、法国的勃艮第等地区,圣经很快被翻译成德语、法语。知识就是力量,普通人明白了圣经的内容,不需要教会充当中间人便可以明白上帝的话语。
在英格兰,剑桥、牛津的知识分子们也开始宗教改革的尝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位名叫廷代尔(William Tyndale)的学者,他第一次将圣经从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翻译成英语。
廷代尔在牛津大学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后,又在剑桥大学继续进修。他极具语言天赋,除了英语之外,熟悉法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西班牙语。因为涉入改革,廷代尔被逐出教会,从剑桥流落到伦敦,但在伦敦也找不到工作,没有教堂敢聘用他。在一些伦敦的德国商人的资助下,廷代尔决定去宗教气氛更开化的德国避难,并在到达德国后开始圣经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廷代尔不仅修改了若干关键词,比如将‘教会‘改成’教徒‘,将’牧师‘改成了’长老‘等,还加入了卢瑟的《致罗马教廷书之序》作为英文版圣经的序。
廷代尔的英文版圣经在德国出版后很快就被走私到英格兰,在知识分子、商人等民间私下流传。教会和大主教沃尔西当然是恼羞成怒,恨不得立即将廷代尔绑到焚烧柱上。要不是躲到德国去了,廷代尔肯定难逃沃尔西的魔爪。但是廷代尔在国内的同道们就没这么幸运。沃尔西听说英语圣经正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出版,便派人到安特卫普将刚出的版本全部买下后付之一炬;但他们前脚走,出版商后脚便将书钱给了印刷厂要求如数再印一版。
亨利八世本人自始至终都是坚定的天主教徒,甚至亲自写文章代替罗马教廷声讨卢瑟。在教会巨大压力下和国王的漠不关心下,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举步维艰。让改革者们想不到的是,国王的离婚案竟然会是加快他们改革进程的动力,而且他们在国王身边已经有了自己的内线,那就是国王的爱人安·波琳和朝廷新贵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
1528年秋末冬初,罗马教廷派来主审亨利八世离婚案的教皇代表坎派齐奥不紧不慢地到达伦敦。沃尔西在第一时间赶到他下榻的巴斯宫,对他说亨利八世不会容忍任何继续拖延,国王现在无心于国务,如果不尽快解决他的离婚案,英格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身患痛风、行动不便、被教皇下令尽量拖延离婚判决的坎派齐奥屁股还没坐热,亨利八世便派人来召他入宫。坎派齐奥劝亨利放弃离婚打算,说如果陛下一定担心您婚姻的合法性,教皇可以给您颁发新的赦免书,将您和王后的婚姻重新合法化。
亨利八世当然不会接受,傻子都能看出来亨利要摆脱凯瑟琳的决心。坎派齐奥接着建议亨利不要离婚,而是让凯瑟琳进修道院,这样凯瑟琳成了上帝的新娘,亨利自然也就自由了,可以再娶。
于是坎派齐奥和沃尔西进宫面见王后凯瑟琳,向她建议出家的主意。凯瑟琳沉思许久,然后一字一句回答说:“本宫在上帝的召唤下进入婚姻的殿堂。本宫不会考虑出家,就是死,也要死在婚姻的殿堂里。现在如此,将来如此,永远如此。”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