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收藏的瓷器中,有一组瓷器虽貌不惊人,但却身世多桀!它们就是中国瓷器中的特殊品种:出水瓷。
中国古陶瓷存世的方式有4种:1.在博物馆、基金会;2.被私人收藏;3.藏于地下墓穴里;4.在大海沉船中。前三种为世人知晓,而出水瓷——埋在大海的古瓷,却很少能见到它们。要说出水瓷,我得首先说一下中国的瓷器出口。
瓷器是中国带给世界和人类的一大贡献,而中国的瓷器出口更可追溯到唐宋元三代,到了明清更是中国瓷器出口的最盛时期。中国的瓷器出口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以外,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海路,我们称之为 ”海上丝绸之路“。经 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这就是著名的“大帆船贸易”。近人考察,1602~168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即有1600万件以上。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与贝壳非常相似的中国出口瓷器最初在西方是一种神秘的物品。中国的瓷器不仅是一种器皿,它那纤细淡雅的艺术品情调甚至催生了洛可可艺术时代。因此,瓷器除了作为餐具给西方人的生活带来根本变化的同时,也凭借器面的绘画,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山川屋舍、人物服饰乃至于神话传说。这一切都使得西方人对东方文化无限的向往。使用中国瓷器,在欧洲已蔚然成风。不仅在上层社会以此为荣,在普通民众中也以此成为时髦。在王室贵族把拥有中国优质瓷器作为夸耀豪富的手段。甚至普鲁士皇帝选皇后,也不惜代价地用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组成的四队近卫军与邻近的君主换取十二个中国瓷花瓶。
然而,随着英国制瓷业的发展和中国瓷器出口的自身因素导致中国在18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瓷器出口的衰落。到了179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停止购买中国瓷器就是中国瓷器出口的衰落的标志。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开始大量进口华瓷,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使中国的瓷器出口市场逐渐由欧洲转向了北美。但中国瓷器出口繁荣的顶峰已经过去,衰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衰落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瓷器的质量,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把英国产的瓷器叫”细瓷“,而把中国进口的瓷器称为”粗瓷“。当时出口瓷器的关税均按重量抽税,使得瓷器制造商为了减税而偷工减料,而国家又没设立统一的瓷器出口质量监督体系,以至直接影响了瓷器的质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欧洲、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海域,多次发观中国沉船,并有大量出口瓷器出水,而且通过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公司公开进行拍卖。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了中国惟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相比马来西亚对中国海底宝藏的大量发掘,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显得迟钝而缓慢!
我收藏的这几件出水瓷均来自马来西亚在南海海域的发现的中国沉船。很多由于偷工减料,瓷胎过薄,导致在烧造时发生变型!一些瓷器的瓷土未经仔细筛过,以致瓷面凹凸不平。这也让我有机会见证质量导致中国瓷器出口的由盛转衰的历史!同时,我也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的 “中国制造”,是否也在步出口瓷的后尘!
2013-03-26 02:52

”南海皇家沉船“ 1461年明天顺龙泉窑碗

明天顺龙泉窑碗

南海“Desaru 沉船“,1830年清道光福字青花盘

盘后附着的贝类

南海”万历沉船“,1625年明万历青花盘

万历青花

”皇家南海沉船“,1460 明天顺龙泉窑大碗

龙泉窑大碗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