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蒂固,对“延安文艺”的误解,已是司空见惯了

本帖于 2014-10-21 16:49:0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英二 编辑
回答: 五四新文化运动:利器的革命廖康2014-10-20 23:28:24



伸张文艺的“大众”身份。“延安文艺想表明的不过是一种大众立场。文艺作为大众的表达、启智、普及、和觉解,而不仅仅是作为“上层的文化”对“大众”的迎合。

“底层”的大众成为艺术主体,在整个世界文艺史中绝无仅有,它既不同于传统文化,也独立于西方的任何文艺思潮。“延安文艺”在世界文艺史上的地位,是基于一个实现了的社会现实,这与单纯的想象和期待有本质的不同。

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Seghers)在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德译本写的长篇序言中说,在欧洲文艺理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长期争论中,没有出现任何结果,倒不如都来学学毛泽东,他不是从定义而是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文艺为谁服务(为大众)和如何服务(普及和提高)。这两个基本问题,这也正是文艺发展应循的原则。这也就是“延安文艺”所具有的“当代性”和它的“非历史”生命力。

大众若以“弱势”自居,在既定的秩序中诉求“平等待我”无疑是缘木求鱼。延安文艺事实上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政治”。“延安文艺”的行动性与实践性,社会性与现实性,类似于卢卡奇所说的“整体性”文艺。大众可以不理会精英语言,他们遵循的是自己的方式,大众的叙事是一种自发性的存在,它自己会找到一种表达的形式。


所有跟帖: 

还是站这里。 -玉垒关- 给 玉垒关 发送悄悄话 玉垒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5/2014 postreply 00:28:5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