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概念”
以下是维基百科对“概念”的解释:
“概念也称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如同它们是同一的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文法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概念是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的主动者。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数目的语言来表达;术语则是概念的表达形式。狗的概念可以表达为德语的Hund,法语的chien和西班牙语的perro。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翻译成为可能 - 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术语)同等对待。傳統上認為中國文化未建立定義與概念,因此沒有發展出邏輯思維和相關的領域(如哲學、科學)。 ”
概念这个词确实扰人,但老在这个词上纠缠不休,未免迂腐,且有咬文嚼字之嫌。为避免如此,就取个简单的用法吧:“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术语)同等对待。” 以此为用,那么文科和社会科学中所谓的概念一般都是模糊不精确的,而枉自要求其达到似理工科概念般的精确,恐怕是徒劳的,而且也无必要。
顺便提一句,我觉得古语中的“名”是指名声,名气,名望,而“实”是指实际利益,如下文:“…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摘自《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