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灶台,做饭的;炉台,炼钢的。金色的灶台,是这个寒假里我使一只剪刀、一个旧饼干筒内面、几个钥匙圈、一个文件小夹以及一厨房清洁金属丝碎片作的;《金色的炉台》是一首来流传广泛、极其经典的红色小提琴乐曲。 据网上的资料,大致在70年代,这首即深情细腻又雄浑大气,令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金色的炉台》可谓风靡一时,它的创作诞生源于毛主席视察上海钢厂炼钢车间,伟人灿烂的光辉映红了工人们的脸颊,温暖了大家的心房也金亮了炼钢的炉台。几十年过去了,除去从红色年代走过来的人以及一些见识渊博之士,知之者较少。更多的人如本蠢一般,以前从所未闻。八年之前,在文学城自一位网友那儿首次听来,刚开始不明就里,立刻联想的就是金色的灶台。至于初听这一曲子的感觉,似乎激昂是激昂,不过与自己半点联系都没有。再后来,又听说在国外的华乐音乐会常有此曲,是仅次于《梁祝》的压轴经典,曲终能使听众如醉如痴热泪盈眶,可也从未幸遇过,于是渐渐的便淡忘了。。。 直到这次寒假的一次聚会,居然听到有人高谈阔论这首《金色的炉台》,几个在国内打开了局面正春风得意的海归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们对这金炉的感受------当然早已淡化了当年的政治色彩,如今成为一曲人生奋进向上的奏鸣凯歌:夜深人静独处一室,关上房门倒在床上,乐曲一遍遍的听,眼泪一滴滴的淌,面纸一张张的拉,除了感慨万千,即是万千感慨-----海归回到那钢花四溅,火红翻滚,光耀无限的金色大熔炉中,炼铁、炼钢,百轫千锤终成栋梁。 趁好时走对路,大显身手人生辉煌,天之骄子今生了无憾,的确令人羡慕。可是,并非人人都适应这熔炉。。。废铁废钢、残渣余孽被一一排出的似乎也不少,当然他她们同样也是本蠢佩服的战士,至少英雄虎胆,勇气可嘉。 象本蠢这类的人,根本不去想海归的事。杨绛曾曰: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蔬菜,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 何况本蠢连白菜都谈不上,一泛泛草根而已。进炉台,立即灰飞烟灭;上灶台,还能发挥一点作用,煎碗汤清热排毒什么的。 分分钟钟,寒假进入尾声了。。。再次聆听这一首婉转动听又让人热血沸腾的《金色的炉台》,心中所想自然还是金色的灶台,毕竟那才是适合自己的战场,亲切自然、贴心舒适的地方。听着这生机勃勃充满着希望与力量的曲子,心中真是百感交集。。。。从最初误会炉台为灶台,到如今故意灶台当炉台,其间万水千山的心路旅程,不提也罢。 最喜欢的一个版本:吕思清的《金色的炉台》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5MjY1MDQ=.html http://www.xiami.com/widget/0_64950/singlePlayer.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