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周瑜怎么会被“村夫”诸葛亮气死?
非也。
罗贯中认为,人的气量包括心理之量和思想之量,人的智慧包括智商与情商。
周瑜由于少年得志、爱情甜蜜,致使心理承受能力与设谋高度有限,一旦遇到不称心的事就气急败坏,一旦遇到能人就妒火中烧;但周瑜的思想境界和情商并不平庸,他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并加以弥补,如孙权刚上任时向他问计,他就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子布(张昭)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鲁肃)以辅将军。”
从后面的情况看,提前准备都督接班人。他的做法与孙策神似,孙策临终前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一鹰派,一鸽派,鹰适合逆取,鸽适合顺守。
再看看诸葛亮准备的接班人,如刘琦、庞统、马谡等,都是始乱终弃,都不及鲁肃之于周瑜长久。
周瑜明知鲁肃在算计自己,“胸怀韬略,腹隐机谋”,仍倾力举荐、重用,这就不是一般的肚量了。
看上去忠厚老实的鲁肃实际上是阴谋士啊。
孙权在举贤任能方面确实有一套,他不像孙策好逞个人英雄并长期倚重张昭和周瑜,他会根据局势的变化换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都换得非常正确及时。另外,孙权还能在紧要关头让两个人打配合,如用周、鲁同时应对诸葛亮,用吕蒙、陆逊同时应对关羽。
这其间孙权的思维是非常清醒的,他采纳周瑜的意见委任了鲁肃,却没有按照鲁肃的初衷委任诸葛瑾(诸葛瑾是鲁肃举荐而来)。假如重用诸葛瑾,后果将不堪设想。
值得关注的是,孙权不仅当众偏宠鲁肃,还直接对周瑜耍了几次手段。如在周瑜“二气”之后,孙权不堪妹妹孙尚香被拐,明言要换都督——“权不胜忿怒,欲拜程普为都督,起兵取荆州。”
再如,周瑜受到第三气,正“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却报吴侯孙权遣弟孙瑜到。孙瑜曰:‘吾奉兄命来助都督。’遂命催军前行。”孙权此时竟还来催军,与其说是催军,不如说是催命。
很快,周瑜就在诸葛亮和孙权的前后夹击下,命丧巴丘岳阳。
孙权何时对周瑜起的杀心呢?是在诸葛亮一气周瑜、周瑜南郡失手之后。本来,赤壁之战东吴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得已参与,但周瑜见赢得那么轻松,就想一鼓作气统一天下,先取荆州,再取西川(与后来刘备伐吴的意图相同,路径相反)。没料想刚到南郡就遭受了双重打击,身体被曹仁的毒箭射伤,精神被诸葛亮的奸计羞辱。
周瑜宁愿让神人诸葛亮气死,也不想被鲁肃、孙权害死。从周瑜先斩后奏用孙权之妹孙尚香设谋即可看出端倪,这是一条多么搞笑的计谋呢?不要说计败后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计成了也会颜面尽失,如吴国太和乔国老所说:“若用此计,便得荆州,也被天下人耻笑。此事如何行得!”
周瑜向来一步三计且追求完美,怎么会使出如此下策呢?
原来,公瑾已经从求生转为求死了。
周瑜面临着,既不能让世人认为他死在曹操的遗计和曹仁的毒箭之下,也不能让世人认为他死在鲁肃的排挤和孙权的威逼之下,他便想效仿兄长孙策,揪住诸葛亮这个神通广大的妖精不放,哪怕显得小肚鸡肠、英雄气短,毕竟死在了君子手里。
“既生瑜,何生亮!”
孙权、鲁肃协助诸葛亮气死周瑜
所有跟帖:
•
有水平,能在这个常规老问题上开创意独见,且引用有据。赞!:)
-有言-
♂
(0 bytes)
()
01/03/2014 postreply
05:09:18
•
赞!见地独特
-红尘有梦-
♀
(0 bytes)
()
01/03/2014 postreply
11:19:37
•
见地确实独特!即便死是唯一出路,那也不能拿东吴的夫人和名誉给自己垫背啊
-z2g9-
♂
(370 bytes)
()
01/04/2014 postreply
03: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