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化走廊,我想到了北平的国子监。

本帖于 2013-12-29 03:18:3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玉垒关 编辑


北平,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大城市,现在名字叫北京。

兄弟我主要在天桥玩活儿的。那里可谓人生百态。有吆喝着的,有提着饭盒急匆匆赶路的,还有讨价还价的,喊的、叫的、唱的、三教

九流,热闹非凡。

有一天突然走到了北平的国子监。俺没有文化,也从来没有到过如此文化的地方。首先不明白的,就是这名字:国子监。这仨字俺倒是都认识:“国子”嘛,那一定不是凡夫俗子了,这“监”呢?监狱咱虽然没有去过,但可是听说过的。

莫非,这北平的国子监,就是皇上那会儿的五七干校?

后来,我问了一学问人。才知道,感情这“国子监”,就是“国子鉴”的意思。就是说,这里呀,专门鉴定国子!

我觉得这个事情整得有点邪乎了。有什么用一“监”字故弄玄虚呢?

国子监,又称为孔庙,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学”。按照“左庙右学”的规制,在其东侧是孔庙,西侧是教学楼。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在清朝,荫监又分为恩荫和难荫两种。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任满三年者,死后准许送一子入监读书,以及遇到庆典,皇帝特赐许入监读书的人,都算是恩荫。还有,监生是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由举人做监生的,叫举监。由秀才做监生的,叫贡监,也叫贡生。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俗称出贡。在清朝,贡监也叫优监,表示从生员(秀才)中选拔优秀的人去国子监读书。

所以,贡监是最牛逼的,也是监生的绝大部分。即贡生也有若干种,如岁贡、选贡、拔贡、恩贡、优贡等等。岁贡是由地方的府、州、县学把秀才依次排队,按规定时间循序推荐到国子监,俗称挨贡。由于岁贡须计较年资,及至入监时多已年力衰惫,所以明清两朝的中后期又在岁贡之外,另行选拔年富力强、学行兼优的秀才入国子监,这种选拔不计较资历,明朝称为选贡,清朝称为优贡。

监生们行走的道路两旁,有许多石碑,碑上刻有历届三甲进士的的名册。历代任何运动事变,都没有人碰过。

是不是说多了?好,就到这里吧。

 

所有跟帖: 

学知识了。现在我们国外的贡生们做的是移民监。 -wumiao- 给 wumiao 发送悄悄话 wumiao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30/2013 postreply 20:53:1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