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 、电话和CT—说说外来语

本帖于 2013-12-12 06:12:36 时间, 由普通用户 玉垒关 编辑

语言的力量:共通语(Lingua Franca)与外来语(loan word)(五)

翻了翻今天的《南方周末》,随手就捡出如下的几个标题:
中组部:地方干部考核不以GDP论英雄
4G来了 三大运营商均获TD-LTE牌照
IPO不审行不行

对于这种中文字里夹字母日趋泛滥的现象,一些人颇为不满,认为是有损汉语的纯洁性。听说法国人也特别捍卫法语的所谓正统性和纯洁性,不过本人对法语知之甚少,在此不敢乱谈。
其实中国人引入外来语的历史相当悠久,比如“葡萄”一词就是源自古大宛语,相当于今天伊朗语中的 budawa。我们的祖先在《后汉书》里就用上了。
事实上,我们汉语中外来语的数量远比我们感觉的要多得多,只是它们穿了汉字的外衣往往让我们意识不到。比如文学、民族、美学、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等等实际上都是近代日本人为了翻译西方文献而生造出来的汉字词,后传入中国的。有些词是日本人向我们借了,加工了一下,又被我们借了过来。比如“经济”这个词,本来中国古人用来指经世济民、治国的才干,而被日本人借去后,在近代又被我们借回来表示“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这样的词还有开放、自由(本义: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交流(本义:江河之水汇合而流)等等。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都是从日本借的“外来语”。
其实清末民初那会儿,我们中国的学者也都挺忙活。比如严复、梁启超这些大学者都致力于将西方文明介绍给中国民众。“逻辑”这个词据说就是出自严复的手笔。
外来语的借用无非依靠两种手法:音译或是意译,上面介绍的这些从日语借来的外来语基本都是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这些译者都精通汉语,所以这些词借用在中文里就光滑无痕,让人浑然不觉。其实日语中从西方语言通过音译借来的外来语也很多。这也是日本人英语发音成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有兴趣见识一下的同学请看链接。当然本人认为这位小妹妹人是很可爱的)。而汉语不具备日语片假名一类标注读音的书写符号,用汉字去音译往往是事倍功半。一些音译过来的外来语在中文里只是昙花一现。比如telephone, 曾经被译成“德律风”,我们在民国作家的文章里还可以见到,可是后来终究被日本人生造的“电话”代替了。“因特网”也远没有“互联网”使用的频率高。当然也有两者并用的情况。比如“可口可乐”,就是一个典型音意兼顾的译法。
英语里的外来语也很多。据统计,在一千个使用频度最高的现代英语当中,来自法语的外来语就占到了30.9%。想当初,John Adams 出使法国却一句法语不会,被Benjamin Franklin鄙视,虽然他自己的法文也就那么回事。法国当年的气派好比今天的美国,那么法语当年的地位也和今天的英语有一拼。英语中至今保留的法语词汇也折射出法兰西文化对于美国(也包括英国)的影响。比如在服装方面的costume, dress, garment;在艺术方面的art, beauty, color, design, ornament;在建筑方面的arch, aisle, pillar, porch等等。除法语以外,英语从意大利语里也借了不少关于音乐方面的词,例如: piano, soprano, opera, tempo等等。更专业的那些我就不列举了。英语里从亚洲语言借的外债很有限,原因不必我多说。貌似日语借来的更多一些,比如manga, kimono, tycoon, Samurai等等。从汉语借来的词往往是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联的,比如 Mandarin, kongfu,  Ch’I, Dimsum, Ginseng, guanxi.

语言的规范有点像交通规则,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内人们约定俗成的产物。如果当初规定的是红灯行绿灯停今天大家也会安全无事。规范语言也是为了让大家日子更好过。但过分强调语言的所谓纯洁性在当今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我个人认为--实在没有必要,也完全没有可能性。古文雅而简洁,够纯洁的了吧?“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短短十六个字翻成现代汉语要两倍的话才能说明白。但是这高雅的语言却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注定是要被淘汰的。如果只是为了语言的纯洁性,而摒弃全球人都明白的CT,而去用什么电脑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之类,好像也有点过于迂腐了吧。

附录:日本妹妹的英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