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邂逅曹雷老师

来源: 数据有道 2013-04-17 10:20:5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261 bytes)
我发现,微博的最大好处,是有时候会突然发现,某个你心仪已久的名人,实际上和你就在同一个空间。可以交流互动,探讨许多问题,也可以为你答疑解惑,成为你真正的良师益友。有人说,网络是个大染缸。我倒是觉得,网络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包括名人和普通人。
 
一直关注著名配音演员 曹雷老师的微博,原因自不待言。因为年轻时就是她的忠实粉丝。从电影《年青的一代》,到后来的诸多译制片,《非凡的艾玛》,《爱德华大夫》,《鸳梦重温》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前一阵,写过一篇关于《年青的一代》的影评,谈到曹雷老师时,我这样写道:
 
“65版很经典。杨在葆的萧继业,达式常的林育生,曹雷的林岚,朱曼芳的夏倩如。尤其是年轻的达式常,风流倜傥,是那个年代许多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即便在文革期间也依然如此。曹雷后来改行成为著名的配音演员,非常有特色的声音,如今年已古稀,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她的微博,也是许多影迷非常关注的,随便抖抖,都有许多关于译制片的珍贵轶闻,她是亲历者。曹雷的父亲是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曾经在两岸之间充当了重要的联络人。曹雷的弟弟,是如今在电视上依然非常活跃的著名主持人曹景行先生。”
 
需要补充两点:
 
其一,其实在《年青的一代》之前,曹雷老师已经有过一个非常经典的角色,《金沙江畔》里的“珠玛公主”,当时一炮而红,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
 
其二,《年青的一代》里,林岚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当肖继业说,两年不见,都变成大姑娘了,林岚在门口回过头来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将来还要变成老太婆呢!”
 
我想,当曹雷老师在实拍这个镜头的时候,她会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确实已经变成老太婆了,然而,却又魅力不减当年呢?
这篇文章用长微博发在微博上,也发给了曹雷老师。让我没想到的是,曹雷老师认真地回复,而且披露了当年电影拍摄时的一些“内幕”:
 
上译厂曹雷:《年青的一代》最早是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创作并演出的,作者陈耘老师,当时是为了配合毕业分配教育,号召毕业生服从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参加建设。后来,空政话剧团把戏代到北京,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周总理亲自修改林育生母亲的遗书。
 
上译厂曹雷:周总理认为《年青的一代》主题应该是革命前辈的后代应该怎样接好班,怎样防止变质的问题。也就是今天说的“官二代”的问题。看来周总理当时已经觉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中央很多领导都看了这戏,上海当时的市委才重视起来,让徐景贤等参加改本子。
 
这篇文章后来在微博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引申出许多话题,我想和曹雷老师的留言绝对不无关系。作为当年的主演,她的看法是最具有权威性的。
 
另一篇与上译厂有关的文章,谈到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其实说得很含蓄:
“十年前,曾经以“佐罗”的声音形象迷倒了几代人的同样著名的配音演员童自荣,做客央视《艺术人生》,谈到自己的境况时不禁潸然泪下。后来,又有网上的帖子,爆出童自荣与丁建华乔榛的恩恩怨怨,如何受到丁、乔的排挤打击,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当事双方各执一词,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可能是出于“同情弱者”的从众心理,不管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大多数人的反应,还是会把感情的天平,倾斜在童自荣一边。
 
        这些名人艺术家,本来离我们很远,说“雾里看花”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也许是爱屋及乌,欣赏这些优秀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的同时,在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目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希望这些名人艺术家保持一个人品人格的完美形象,由此才显得和谐统一。当年在童自荣之前,我也看过丁建华乔榛做客《艺术人生》的节目,对于乔榛先生与癌症顽强搏斗的经历,确实也非常敬佩,而且直到现在依然敬佩。
 
      也许应该理解,艺术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人际交往中的种种恩恩怨怨。事实的真相扑朔迷离,或许真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但是许多人的心理就是“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当事实真相远到我们无法触摸的时候,往往只能借助于道德评判,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微博上同样引起许多网友的关注。说实话,本来我并没有打算给曹雷老师看,因为身为圈里人,我想她也许也不方便说什么吧?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曹雷老师看到后,却主动写了一条留言:
上译厂曹雷:圈外人不知道的故事,远远多于知道的;而圈内人呢,也就“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了。
话说得很含蓄,却也是不无所指,让人们去细细品味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译厂带来的,除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还有电台广播的大量的广播剧,同样不乏精品之作。
有网友在微博上聊起音乐广播剧《柴可夫斯基》,我记得有两个版本,孙道临扮演柴可夫斯基,曹雷扮演梅克夫人,邱岳峰扮演鲁宾斯坦,有网友提出异议,说梅克夫人由李梓扮演,鲁宾斯坦则由杨成纯扮演。一时争执不下,我说是否可以向曹雷老师本人求证。曹雷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
 
上译厂曹雷 :是的,音乐广播剧《柴可夫斯基》有两个版本。第一版录于1981年,李梓的解说,我演播梅克夫人;后来重录成立体声,我提出和李梓老师换一下角色。因我是编剧和导演,解说可以单录,录戏的时候我就可以较客观地把握一下全局,注意到各个角色的戏。
 
的确,《柴可夫斯基》是曾经让年轻的我非常着迷的一部音乐广播剧。孙道临的声音,在电影界早已被公认是最好的,曹雷老师的“梅克夫人”也非常有魅力。而且,当时这部广播剧由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史权威谭冰若教授参与创作,抓住柴可夫斯基一生中的几个关键点,也介绍了柴可夫斯基的几乎所有经典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命运交响曲》,《悲怆交响曲》。听来声情并茂,让人感奋不已。如此经典,如今已成绝响。
 
还是关于《柴可夫斯基》,我问曹雷老师,录制第二版时,邱岳峰是否还没有去世?她的回答是:
上译厂曹雷:录第二版时,老邱已去世。他去世前我遇到他,告诉他此剧要重录,他答应了。不料两天后他竟走了!他的鲁宾斯坦后来是杨成纯录的。
 
可想而知,与邱岳峰大师曾经朝夕相处的曹雷老师,当时听到这个噩耗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是的,只要是喜欢译制片的朋友,是上影厂的铁杆粉丝,几乎没有不知道邱岳峰的。他那独特的嗓音,永远独具魅力。尤其是《简爱》里的罗切斯特,那是一座任何人都永远无法逾越的山峰。他把英国绅士罗切斯特演绎得如此完美,以至许多观众至今无法忘怀影片中罗切斯特对简爱那满怀深情的呼唤。也许没有人会知道,在他事业的鼎盛时期,邱岳峰为什么要用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可能在今天根本算不了什么事,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把一位杰出的大艺术家送上了一条不归路,让人唏嘘无语。
还记得《珊瑚岛上的死光》吗?先是有广播剧,邱岳峰扮演了“马泰博士”,后来又拍成电影,邱岳峰饰演了头号反派。习惯了欣赏他的声音,难得看他走到台前,演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很奇怪,邱岳峰天生一副外国人的面孔,几乎不用化妆。原来他有俄罗斯人的血统。这为他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麻烦。
 
看曹雷老师的微博,一个最大的感受,作为著名艺术家,作为中国译制片事业黄金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曹雷老师真是如数家珍,随便抖抖,都是关于译制片的趣闻轶事。而且,具有如此名望的大艺术家,为人却非常谦和,从来不摆架子,与普通影迷也能经常互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言片语之间,也能感受到她的真诚。
谢谢曹雷老师,也谢谢众多网友,是网络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为曾经的美好记忆,为共同喜爱的经典译制片而交流互动,寄托美好纯真的情感。因此。才有了微博上一次次美丽的邂逅?
 

往事如烟博客

 

所有跟帖: 

当年对上译厂的配音演员太痴迷了,曾经对"简爱"里的对话倒背如流.多么美好的八十年代!可惜邱岳峰含恨弃世了. -横塘雨眠- 给 横塘雨眠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20/2013 postreply 20:56:5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