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三绝

来源: 小.刘 2012-10-07 14:14:1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080 bytes)

四川阆中三绝

阆中是巴蜀重镇,古城面积1.78平方公里,位于四川盆地之东北部,嘉陵江的中游,东枕巴山余脉,西倚剑门雄关。公元前314年,自秦惠文王将其置为阆中县后,历朝历代都会派要员镇守。

悠远的历史,给阆中留下的第一绝是三国文化。

张飞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被封为汉恒侯,在阆中镇守了7年。张飞死后葬于阆中,冢前建有庙宇,即现在坐落在阆中西街的张飞庙。张飞虽然是著名的武将,但在庙中却是文人的座像,充分塑造了他文武双全的形象。的确,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空城计兵退司马懿的故事是很有名的。而张飞的空营疑兵之计也毫不逊色,面对强敌而镇静沉着,一方面命令少数军士在树林中来回奔跑而扬起尘土,假造有千军万马之势来迷惑敌人,另一方面又手握横丈二长矛,立马于当阳桥头高吼:“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否?”,用心理战成功地迫使曹操退兵。孙子说“兵者,诡道也”, 张飞的空营计和诸葛亮的空城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时间上仔细一算,空营计要比空城计早了好多年。

古老的文明,给阆中留下的第二绝是状元文化。

阆中城北耸立着状元坊,城中的清代贡院至今保持完好,足以使人感受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需要管理的,而社会管理的关键是选拔人才。在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历经了原始社会的“选贤授能”、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春秋战国的“招贤养士”、秦汉时期的“征辟荐举”和三国至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而科举制度从随朝开始,直到1905年由光绪皇帝颁照废除,期间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人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是通过书本才得以代代积累和相传的,社会管理更不能割断历史,读书是重要的传承手段。为此,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实行“不限荫资,唯在得人”的考试选拔。乡试出秀才,省(州)试出举人(又称贡举),贡举进京统考,产生进士。进士之名称假借于《礼记·王制》中“升诸司马,曰进士”,意思是学有所成之优秀者可以晋升做官,进行社会管理。唐朝女皇武则天又首创殿试,亲自对进士进行考核,凡得第一名者为状元。阆中在我国的科举史上共出了404名举人,116名进士,4名状元,的确无愧于“科举圣殿”的美誉。

秀丽的山川,给阆中留下的第三绝是风水文化。

阆中四周都是山,嘉陵江顺着城区的西、南、东三边流过。由于江面的落差很大,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湍急的江水冲刷着河床里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发出哗哗的声响,奔腾不息地向下游流去。而今,因修建水电站而筑起了拦河坝,嘉陵江在阆中段的水面变得宽阔如镜,倒映着锦景屏山上的苍松翠柏,显得十分幽静。依据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阆中“四面围山,三方临水”,是典型的风水宝地。早在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先后受皇命到这座古城专门考察风水,二人死后都葬于阆中天宫乡,留下了天宫院、天罡墓和淳风墓等遗迹。其实,中国古人所谓的风水,虽然听起来有点神秘兮兮,但与现今关于“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理念是相通的。特别是在农耕社会的条件下,阆中之所以在历史上能成为川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就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具备人类在这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物质基础。古代风水理论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居住环境的至善完美,促使形成了山、水、城浑然一体的阆中古城,尤其城内“天心十道”的建筑布局,韵唐宋格调和明清风尚于一身,集北方院落特色与江南园林风貌之大成,形成了独特的川东北风格。阆中,不愧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和实践的经典版本。

岁月流逝,却抹不去阆中那些醉人的故事。相传人祖伏羲的母亲华胥就在阆中南池边孕育了自己的儿子,楚汉之争时为刘邦立下大功的范目,西汉历算学家落下闳、天文学家任文公,东汉政治家杨仁,蜀汉儒林校尉周群、镇南大将军马忠,以及宋朝抗金名将岳飞的爱婿张宪都是阆中人。还有阆中的保宁醋因在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而香飘四海。

唐代诗圣杜甫早就给阆中留下了“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所有跟帖: 

好文,如数家珍啊:)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7/2012 postreply 19:12:1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