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南海争端(1) ——读柳宗元的《封建论》

来源: 小.刘 2012-08-23 22:01:3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650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小.刘 ] 在 2012-08-29 05:45:28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柳宗元虽然生活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国古代唐朝,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他在《封建论》中考虑问题的思路,仍然能把今天关于南海争端的局势分析得清清楚楚。


一、“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


柳宗元认人类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进行相互争斗是一条必然的规律,南海争端的现实,又一次证明了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是不可争辩的。


据古藉记载,远至秦汉开始,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就陆续发现和命名南海的岛屿、礁滩,中国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就在这片海域进行着相当规模的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


到了清朝,清政府开展了全国性地理测量,编绘了具有权威性的地图,南海诸岛礁都位于中国的疆域内。


1947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标绘了一条由11段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经政府审定出版的地图在此“U形线”同一位置上也标绘了由9段断续线组成南海海域国界线,即传统的南海海域疆界线。


19589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关于领海的决定和声明,其中也明确宣告南海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领土。对此,周围的国家并没有提过异议。特别是越南总理范文同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专门发表声明,表示承认和赞成。那时,南海的形势可以说非常平静。


可是,在1968年联合国有关资源机构发表南海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报告之后,南海周边国家却纷纷提出对南海岛屿的主权要求,并采取行动抢占了不少岛屿,与中国争夺领土。这是为什么呢?


柳宗元在他的《柳河东集·封建论》一文中曾经说过“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此话一针见血,对南海争端很有针对性。


假物”一词源于《荀子·劝学》,先秦思想家荀子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里,所谓的“”是凭借,“”是自然资源,“假于物”就是凭借自然资源为自己所利用。荀子的意思是人虽走不远,却可以借马力日行千里,人在水中游不远,却可以借舟船走遍江河湖海,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能观察利用自然资源。


柳宗元从人类是自然在物的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的进化角度,继承了荀子的这一思想,他在封建论》中写道,人“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狓狓,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意思是说在人类的早期,也就是古类人猿和动物一样生活在野草满地的丛林里,与到处奔跑的野鹿和山猪相比较,既不会搏斗,又不会撕咬,身上没有毛,也不长翅膀,看起来是弱势群体,不能供养和保卫自己。


但是,柳宗元又指出人与动物相比的长处,他说正如“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人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就是因为能借自然物为自己所用。


用当代语言来说,“假物”就是制造和利用工具去开发自然资源为人自己服务,就是发展经济。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认真地分析了人类发展经济和争夺自然资源的关系,柳宗元的意思很明白,人的生命必须依赖自然,为了活下去,或者为了比别人活得好些,就必须凭借更多的自然之物来为自己利用,既然每个人都要凭借自然之物,相互之间必然会发生摩擦和争夺斗,而且这种争斗也永远不会罢休。


石油是大自然馈赠人类很丰富的资源。由于在距今约2.5亿年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地球上气候温暖湿润,物种极大地繁盛,所以在以后的地壳运动中,给地球上不少地方形成了丰富的油气盆地。在中国的南海也是如此,有资料乐观的估计,在南海地区,潜在石油总藏量可能为550亿吨,天然气又相当于石油储量的两倍以上。有人称之为第二个波斯湾。


面对南海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周边国家都纷纷抢着吃嘴边的肥肉,它们不仅向中国提出了对南海的领土要求,并付诸行动侵占南海的岛礁,进行石油开采。现今南海的岛礁,越南侵占了29个,菲律宾侵占了9个,马来西亚侵占了8个,文莱也声称对南通礁拥有主权,印度尼西亚所划的大陆架边的范围伸延至我国“九段线”内。它们已经在南海尝到了石油的甜头,如穷国如菲律宾在南海进行石油开采以后就变成了大富翁,越南在南海开采石油的产值达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30%


如今南海局势说明“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的状况,不仅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古代是如此,而且在高度现代化的当今世界更是如此。只不过由谷、黍、稻、米之类,而是升级为石油。


二、“之分,其争必大”。


柳宗元认为,国家就是人类发展经济和争夺自然资源的的产物,他把国家形成的过程分为下几个阶段:


1、“聚而为”的原始阶段。


柳宗元说“近者聚而为”,其中的“”字也出自《荀子》,荀子把人与牛马相比较后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十分形象地指出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彼不能也”。在荀子的时代,还没有总结出社会的含义,但他用这个“”字,充分表达了人的社会性。由此而“当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所谓“群当道”意指个人必须融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的力量,才能充分的利用“万物”及“六畜”等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离开了社会就不得其命,无法生存。


柳宗元认为人的这种社会属性最初表现是“近者聚而为”,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由类人猿进化为原始人的那个阶段,由于那时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通常是由周围的人形成了一个“”——原始部落,在这个小社会的内部,因为生产工具粗糙,生产能力及其低下,一方面个人与个人之必须合作,才能解决生活资料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常常为此出现暴力的争斗,在平衡解决这种争斗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能解决问题的权威人物——“君长”的雏形。


2、“争”阶段。


柳宗元又认为“之分,其争必大”,意思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假物”是人生存的前提,原始部落小社会的形成,只解决了小社会内部对自然资源的矛盾,但“”形成了争斗中实施暴力的集团力量。“”与“”之间对自然资源的争夺,范围更大,规模更广,更需要优秀的人物来组织领导,于是,又涌现更成为“群众之长”。


3、“兵德”阶段。


柳宗元还认为“而后有兵德”,这里,所谓 ”是指“争”规模的扩大,“兵德”是指军队。意思是“争”必然使原始的暴力向更高级的状态发展,产生了军队。军队确保了“”与“”之间在对自然资源的暴力争夺中,相互间保持着一定的威慑力。


4、“天下会于”的国家政权阶段。


柳宗元最后认为“于是有诸侯之列”,随着军队威慑力的出现,争夺自然资源规模“又有大者,群众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原始部落发展为有乡、县二级政权管理机构及诸侯国,“群众之长”一层一层地统一为国家的官吏,乡有乡官里胥,县有县官大夫,国有国君诸侯。以此类推,随着诸侯国间“假物”争斗规模又进一步的扩大,“于是有方伯、连帅”,即产生统治一方诸侯的方伯,统治十方诸侯的连帅。诸侯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家政权体系。最后,在诸侯国之间的“假物”争斗中,“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又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天子成为政权的最高主宰,使“天下会于一”,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总而言之,柳宗元认为人类从“聚群”开始,经过“群争”和“兵德”的发展,直至“天下会于”,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他把这一过程称为封建,说“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意思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争斗的逻辑是“由斗到大——大而更斗——斗而更大”,总是逐步升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受时代的局限,柳宗元对“假物”争斗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步升级的总趋势,分析到中央集权国家成立就为止了。但他的这种分析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后来的实践证明,中央集权国家之间对自然资源的争斗扩展到了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初起步于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海探险事业,后来因英国工业革命启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得到了加速。世界现、近代史上历次殖民战争到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发生的局部战争,究其原因,都可以归结到柳宗元的“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      


南海争端在本质上是国家级别间的石油资源的争夺斗,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为什么在中国在1958年宣布主权的时候没有争端,而在联合国有关资源机构发表南海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报告之后,周边国家就就开始制造争端,终究是石油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


南海的周边国家的领导人也决非等闲之辈,他们虽然不可能读柳宗元的《封建论》,但他们懂得“群之分,其争必大”的道理,他们企图“聚”而大,一方面利用东盟这个国家间的地区组织抱起团来与中国谈南海问题,另一方面把世界上一切偷偷窥视南海石油的国家拉进来趟浑水,想方设法使南海问题国际化,以一个“”的力量来扩大争端的范围,与中国抗衡,很有可能成为空前规模的争斗。对此,中国政府应有足够的心理、物质和军事准备。


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柳宗元的预料之中。


三、“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在分析了“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的道理之后,又为解决争斗提出了上、下两策。


其一, “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对于“假物”争斗,柳宗元认为上策是仁义在先,必须想办法明断是非曲直,使理亏的一方就此罢手。


在是非曲直方面,南海争端还有点特殊性。因为南海是中国的固有领海,位于九段线之内的岛礁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而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为了获取石油的经济利益,编造了不少莫名其妙的理由,纷纷侵占中国的南海,肆无忌惮地抢夺南海的石油资源。因此,这里边的是非曲直不断自明,理亏的一方是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


即便如此,中国政府还是制定了南海“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和平解决方针,兼顾了南海周边国家的实际利益,劝道它们走一条与我国和平发展的双赢道路,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柳宗元的上策竟然与中国政府关于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方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二、“告之以直而不改,必之而后”。


对于“假物”的争斗,柳宗元认为下策是对那些“告之以直而不改”,即劝告无效者,“必之而后”,这里的“主要是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的,“”就是变得服服帖帖。


如果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真的误以为中国柔软好欺,根本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置中国对南海石油“共同开发”的方针于不顾,无限制的侵海占岛,继续搞单边开发。那么,对中国来讲,三十六策,只剩下柳宗元的“必之而后”的最后一策了。


乌呼!“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所有跟帖: 

妙解,谢谢分享心得:)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24/2012 postreply 02:54:3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