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黑格尔的意识观

来源: 小.刘 2012-08-20 19:58:3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834 bytes)

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以发现他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历史上赫拉克里特、巴门尼德、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牛顿、费希特和康德等人关于辩证法思维逻辑的论述,其中,对康德用“二律背反”来描述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着矛盾的规律尤为重视。然而,对于客观事物中为什么会存在矛盾的规律,康德主张是不可知的,而黑格尔认为是可知的,这与黑格尔的意识观是分不开的。 

在人类的哲学史上,只要提到意识,必然会触及“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的基本问题。对此,黑格尔并不含糊,他在《逻辑学》(见商务印书馆19743月北京第二次印刷,第159页)中的叙述层次非常分明。

第一层,关于意识的二元性。

黑格尔说“意识是这样的现象,或者是二元性,一方面必须知道与它不同的外在对象,另一方面必须是自为的,在自身以观念的方式包含着对象”。他所说的“外在对象”就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物观念就是人脑机能在客观事物各种信息刺激下产生的意识。比如客观事物中存在着冷水、冷空气和冷风等,人们才会产生冷的意识,又比如客观事物中存在着热水、热空气和热风等,人们才会产生热的意识。

在上述这段话中,为什么黑格尔只说意识具有二元性呢?因为他明白意识的产生必须基于客观事物的存在,而客观事物的存在却并不依赖意识,如月球上没有人,也没有人的意识,但月球照样围着地球转。

黑格尔关于意识的二元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冷和热作为意识,“一方面必须知道与它不同的外在对象”,是根据冷水、冷空气、冷风和热水、热空气、热风等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产生。“另一方面必须是自为的”,是人脑机能对客观事物的共性加以抽象后独有的产物,并“以观念的方式包含着对象”,即冷的观念包含着冷水、冷空气和冷面等对象,热的观念包含着热水、热空气和热面等的对象。

可见,黑格尔所谓意识的二元性,已经表达了意识对客观存

在依赖关系的认知。

第二层,关于意识形成的感性阶段。

黑格尔接着说“意识不仅在这样的他物那里,而且即使在他物那里也仍然在自身里”。这里所说的“他物”即客观事物,“自身”即人的头脑里产生的意识。

之所以意识“在这样的他物那里”,是因为人类关于冷的意识总是基于冷水、冷空气和冷风等而产生,而热的意识总是基于热水、热空气和热面风等而产生,意识形成总是与他物有着紧密的联系。

之所以“意识不仅在这样的他物那里”,是因为意识归根结底是人脑被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冷是人脑从冷水、冷空气和冷风等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热也是从热水、热空气和热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所以,黑格尔认为意识“即使在他物那里也仍然在自身里”,就是看到了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既有明显地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要理解冷的观念必须接触冷水、冷空气和冷风等,要理解热的观念必须接触热水、热空气和热风等,并且有一个反复接触的过程

到此,黑格尔已经把意识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感性阶段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第三层,关于意识形成的理性阶段。

黑格尔又进一步说意识“是完成建立起来自为之有,与他物、与外在对象的关系的那个方面已经去掉了。所以,自我意识就是无限性当前现在最切近的例子;——这当然总是一个抽象的无限”。如何理解这段话,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此书又被人们称为“有论”。因为全书把“纯有”作为起点,再通过“实有”和“自为之有”逐步展开其观点。

黑格尔的《逻辑学》在写作方面也有二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运用“抽象”的思维逻辑阐述其中观点。如“纯有”是对客观事物抽象的统称。“实有”是相对“纯有”而言,是具体的“实有”物,不过也是从更具体的“某物”和“他物”中抽象出来的。“自为之有”是对无数“实有”进行了再抽象。

二是通过有限和无限的相互关系深化其观点。如:“纯有”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自为之有”在定义上是对无数“实有”的抽象,而“实有”是从具体的“某物”和“他物”中抽象出来的,归根结底,“自为之有”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

既然“纯有”和“自为之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黑格尔在叙述“纯有”时只仅仅是出了一个抽象的慨念,而在叙述“自为之有”时已经深入到有限和无限的相互关系中去了。黑格尔认为“实有”有限的,“自为之有”是无限的,是无数有限的“实有”通过抽象组成了无限的“自为之有”。

搞明白了黑格尔所谓“自为之有”,就不难理解意识“是完成建立起来自为之有的含义。他是告诉人们,自为之有的无限性,最终表现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性,所以“自我意识就是无限性当前现在最切近的例子”。

并且在无限的抽象过程中,已经把意识“与他物、与外在对象的关系的那个方面已经去掉”了,也就是说,冷的观念已经与冷水、冷空气和冷风等的有限关系相脱离,升华为纯粹的冷在观念上的无限,热的观念也同样是如此。

这样,黑格尔把意识解读为是自为之有,是“当然总是一个抽象的无限”,而自为之有是从有限的实有中抽象出来的,这种从有限到无限发展过程,就是意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的发展过程。

总之,黑格尔在这段文字中,已经触摸到意识对客观存在依赖关系意识形成的感性阶段和意识形成的理性阶段的问题,只是不如现代语言表达得那么直截了当而已。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