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又拆除了杭州城西临湖的钱塘、涌金、清波三座城门,开辟南山路,从此西湖和城区连成一片。初建成的湖滨公园,沿湖铺设游步道,辟有游船码头。1927年为迎接第一届西湖博览会,湖滨公园全面改建,重新铺设园路,布置花境,添造花坛。在钱塘门原址及其南面,辟建地处最北的第六块绿地即六公园,从此统称为“湖滨公园”。园内种植的垂柳、松柏、香樟组成了绿树浓荫,精致的花坛配置的各式花卉,色彩缤纷、香气四溢,恰似一条绚丽多彩的七色缎带。沿湖是造型优美,色呈绿色,雕工精致的石柱路灯。湖滨公园虽地处杭城的繁华中心地带,但却由低低的米黄色的铁栅栏,并配置以浓荫的树木与湖滨路隔开,于闹中取静,较为宁谧。
“我望此景景如画,不觉身成画里人”是湖滨公园的真实写照。湖滨公园是西湖风景名胜的窗口,它呈一条绿色的长廊,轻轻飘洒在西子湖的东岸。从这里看西湖水,湖水盈盈,碧波千顷。晴时,风和日丽,西子湖水格外明澈,微风吹来,吹皱湖面,像是一块掀动着的绿色软缎。雨时,轻烟弥漫,西子湖水色如墨色,湖水跳珠,珠落雪溅,好似一幅淡浓相宜的水墨画。当晨曦初展,或待夕阳西下,西湖即将垂下黑线绒的幕帘,湖水映着霞辉,金光闪闪,分外美丽。凝望湖景,湖中三岛、苏白二堤、塔影亭石,星星点点,美不胜收。
民国时期除四、五公园外,其它各个公园都有不同的雕塑,多数是二三十年代建成的。一公园是一个炸弹模型,当时为什麽立这样的雕塑,没见到说明的资料,真是有点奇怪。二公园有北伐将士纪念塔,纪念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将士,1929年原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决定建造,塔身对着仁和路,纪念塔的体量大小、设计人都已经不详,但设计者肯定是当时国立艺专(中国美院的前身)的老师。三公园内有陈英士铜像,是1928年5月13日原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会议决定建的,对着英士街(今平海路),上世纪50年代被毁,2005年4月在孤山公园重建。“一二八陆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塔”的位置在六公园,对着长生路,1934年落成,为的是纪念1932年1月28日的淞沪战役。当时上海的十九路军抵抗侵华日军,驻浙的国军八十八师前往增援,战斗两昼夜就伤亡1421人。1934年,由周天初先生筹建,作者为著名雕刻家刘开渠先生(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当年仅30岁左右。这个纪念塔是全国第一座抗战纪念碑。碑上部为两个立像,军官手握望远镜,右手指向东方;士兵手握步枪作冲锋状。底座四边为四块浮雕《纪念》、《抵抗》、《冲锋》、《继续杀敌》,碑文作者是率军抗敌的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将军。
解放后,除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外,原有的雕塑纪念物逐步拆除 ,陆续添置新的雕塑纪念物。1954年在当时六公园大门口设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雕像,手握钢枪,披风飞扬。五公园,学士路口与西湖交接部分稍北,有亲水码头,方便游客上下手划船,与湖水亲密接触。1963年拆除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2003年在学士路口,按刘开渠先生原作由中国美术学院沈文强教授重塑,更名为“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平海路口稍南的三公园内,增设了高约一百米的音乐喷泉,每晚在《梁祝》的音乐声中,在灯光的映射下,不断变换造型,是湖滨公园夜晚的一大景观。
三公园南端靠近仁和路口在昔日入水口处设有2004年建成的唐代杭州刺史李泌引水装置和六井纪念标志,表达今天杭州人民衔德之意。在大理石围成的四方小池内正中,摆放着六根仿竹的水管,周围依次排着圆形、六角形、鼓形等各种形状的六口古井井圈。李泌自幼聪明过人,只有七岁时,就已经受到玄宗与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他身经四朝——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在内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郭子仪等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以成功,是中唐史上突出的人物。他藏书达三万卷之多,因封邺侯,过去常用邺侯家风这句话称颂藏书家。
再往南位于湖滨一公园北端的一块正方形地面上,嵌着一幅清代杭州城区图,一般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不大会留意这幅地图。它用花岗岩镌刻出的十座城门和主要街坊,蕴涵了杭州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建议持有杭州旅游图的游客,花一点时间品读一下这幅地图,可以了解杭州过去的概貌。再和手中的现今杭州地图对照一番,可以体会杭州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对杭城巨变一定会深有感触。遗憾的是我几次经过此处,很少看到有人注意这幅地图,更不用说对照了。
湖滨一公园内还坐落一尊杭州城雕“美人凤”,高十二米,用青铜烧铸,重二十余吨,基座采用良渚玉壁的造型,基础外围装有四个喷水牛头的水池。美人凤手持明珠,人身凤尾,展翅欲飞,作品取意于苏东坡的诗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它吸收了传统的飞天造型,把绝代美人西子姑娘与“百鸟之王”的祥瑞凤凰融合成一体,整个雕塑既展现西湖的阴柔之美,又富于浓郁的神话色彩。“美人凤”城雕落成于1996年,作为杭州城的形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