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指挥枪的成功尝试:国民革命军(终结篇)

本帖于 2012-01-20 11:41:3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淑女司令 编辑

“国民革命军”的成立,意义非同小可。结束了几千年中国军队孝忠个人的历史。

1925年中国国民党师法当时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创设“国民革命军”,规定这支军队同时效忠党与国家,指挥官由国家军事委员会任命。

当时,国民党以“国民政府”取代“护法政府”,在广州正式实施委员制政体。首任政府主席是汪精卫,并设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汪精卫为兼任主席,蒋介石、 汪精卫、谭延闿为常务委员。同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实行军队正规化,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在国民革命军任职的军官,也必须首先通电辞去原地方部队之 军职,比如滇军总司令,护国军军长,等。国家军事委员有权免除任何国民革命军的指挥官,而任命与原部队来源毫不相关的人来指挥。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由黄埔军校军官组成的黄埔军校校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后为何应钦);“建国湘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军长谭延闿;“建国滇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建国粤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福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李福林;湖南的“攻鄂军”及吴铁城的“警卫军”、并和广东的“潮梅军”等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广西新桂系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湖南唐生智的北洋部队因反正吴佩孚而加入国民政府,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

历时一年到1926年7月正式完成八个正规军的建制,并开始北伐。

尽管这8个军来源不同,但都是中央军了。以后人们还在谈论的杂牌军或地方部队,应该是指这8个军以外的部队了。所以有人说后来的血战台儿莊是李宗仁的桂军打的,是不准确的。(当然,如果按“三野打淮海”的角度,也勉强说得过去)

“国民革命军”是这支军队的正式称呼。北伐结束以后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军,但并没有取代“国民革命军”的称呼。简称可以有“革命军”或“国军”。

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国民革命军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军,成为完全效忠国家的武装力量。无论实际操作怎么样,但冠冕堂皇的话是这么说的。

说句心里话,广州国民政府的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非常伟大非常光荣的。只是有一个问题:政府的任免命令当事人不服从怎么办?

后来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了。

北伐进展很顺利,广州国民政府迁移到武汉,可能是便于指挥全国吧。4.12对共产党大开杀戒是一个分水岭,因为这是不符合“联俄联共”政策的。当时共产党 很乖,没什么私心杂念地全力以赴北伐。农民运动是否过火,可能是一个唯一的理由。我估计在那些人心中,反正当时的共产党,和任人宰割也没多少差别,于是就 毫无顾忌地清党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坚持“联俄联共”,反对清党,并追究4.12的责任,进而撤消蒋介石北伐军总司令的职务,应该是正确的,然而也是天真 的。

蒋介石不服从国民政府怎么办?

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支持蒋介石不服从国民政府怎么办?

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朱培德程潜支持蒋介石不服从国民政府怎么办?

这样国民政府就没法办了。

4.12屠共后,共产党人还在北伐战场上冲锋陷阵,说明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能够主持公道的。紧接着国民政府接受清党,反正大家都觉得欺负共产党也不是个啥 大不了的事情,于是,就都杀共产党了。不知道国民政府这么做,是不是违背自己的良心向不服从国民政府的大将军们表明一个态度,还是他们真的就觉得当初“联 俄联共”错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就是毛泽东说的:宁汉和流了。

共产党还有第二条路走吗?没有了,所以他们拿起了只由共产党指挥的枪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无论武汉国民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不是中国的合法政府, 是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玩活呢。

“国民革命军”成立一年便违背了其初衷,是中华民族之不幸。如果说,一个造福于中国人民的完美体制,此时与中国人民失之交臂,同意吗?


下面说军衔。

中国一直有军队,但与世界接轨的军衔制度,起于清朝末期。

清政府自1905年至1911年,仿当时军事强国德国的军衔体系,起点高,设置合理。级别如下:
 
  上等: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相当于:上将,中将,少将)

  中等: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相当于:上校,中校,少校)

  次等: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相当于:上尉,中尉,少尉)
 

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的继承者,在原清朝军衔设置的基础上除做了一些小修小改外,(军衔名称的变化,和增加将官级别)基本上是继承了清朝的军衔体系。民国历 经的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1年—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8年)民国政府时期(1928年—1049年),都是一脉相 承的。

北洋时代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时代(将另文评说),其军事主要以保定军校(包括1912年后的陆军大学)为摇篮。到1923年军校关闭,训练了近万名军官, 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可惜的是,北洋时代中央集权太过薄弱,诸候拥兵自重,以至最后让蒋介石祸害中国二十年。

整个北洋时代,被授予上将的总共65人,没有元帅这个名目。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常有称呼大帅的,但并不是一个军衔,而是一个职务或权威的代名词。称呼 张学良为少帅基本上是一个戏称了。据说张学良本人很反感这个称呼,有人当面这么称呼他的时候,他是不理睬的。他公开接受这个称呼是他的晚年超脱以后,他认 为这个时候别人是表示亲切才这么称呼他的。其实少帅这个称呼相当于衙内,让人感觉有蔑视的意思。

北洋政府从1912年到1928年,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际上承认的。所以,军衔是正规是有效的。其他诸侯,包括孙中山蒋介石的广州军政府,在军衔上 模仿北洋政府,而北洋政府并不予以承认。所以说,广州军政府采用的军衔制是“套用制”。就是说师长称中将师长,旅长称少将旅长。而实际上是只有军职,没有 军衔。也就是说,军衔跟着职务走,人是没有军衔的。

1926年,国民革命军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军衔依然沿用固有的习惯套用制。据说1933年,蒋介石一次讲话时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从1935年起,国民政府才正式采用铨叙军衔制,也就是授予个人军衔。这个铨叙军衔制有个特点,就是要冠以兵种:陆海空。例如“陆军上将,海军中将,等。 可惜的是,尽管现在说辛亥百年,但北洋政府授予个人的军衔,是很正规的,但都被党国政府一笔勾销了。后来个别追任的,如吴佩孚,也是与北洋时代没有关系 的。

同时,1935年后,仍然还存在职位军衔的。比如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朱德是上将总司令,其实朱德个人是没有军衔的,这个上将还是原来意义上的职位军衔。

所以就有了一个现象:抗战时期阵亡的某少将旅长,叙任步兵上校,追赠陆军少将。

还有一个例子,胡宗南1935年叙任陆军中将,后来是战区(集团军)上将司令员。而实际军衔一直是中将,直到1945年10月,才以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所有跟帖: 

全面扼要,学习了。辛苦。谢谢兄台:)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118 bytes) () 01/09/2012 postreply 07:10:21

同意!也谢! -ba12nd- 给 ba12nd 发送悄悄话 ba12nd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9/2012 postreply 07:44:21

能得到二位的称许,就不觉得辛苦了。谢! -散客思戓帉- 给 散客思戓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9/2012 postreply 09:35:16

长见识了 -木木真木- 给 木木真木 发送悄悄话 木木真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9/2012 postreply 10:06:14

问好:)) -散客思戓帉- 给 散客思戓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9/2012 postreply 12:33:59

是的,与“军队国家化”失之交臂,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散客思戓帉- 给 散客思戓帉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9/2012 postreply 12:47:01

政府的任免命令当事人不服从怎么办?蒋介石不服从国民政府怎么办? -金笔- 给 金笔 发送悄悄话 金笔 的博客首页 (254 bytes) () 01/09/2012 postreply 22:15:0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