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谭延闿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没有人不服的。
谭延闿文武兼备,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南京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还有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就是谭延闿的手笔。
谭延闿枪法甚佳,曾与北洋诸将比赛射击,十弹全中。然后竟然双手各执一枪开枪,又十弹全中。
因诗法、书法、枪法高超,人称谭延闿“谭三法”,可与广东赌王刘学询的“刘三国”(文可华国、富可敌国、妾可倾国)媲美。
谭延闿,湖南茶陵县人,1880年生,其父谭钟麟,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官至两广总督。谭延闿1904年中进士,并破湖南200年之记录。200年里,湖南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没出过会元(会试第一名),谭延闿是光绪甲辰科会元(整个清代,湖南籍士子中会元者,仅延闿一人),因其不仅文章好,且字亦极为漂亮,所以极有可能被点为状元。相传,就在慈禧老佛爷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就改点刘春霖为状元。而赐谭延闿甲辰恩科二甲第三十五名。
估计谭延闿从来都是天马行空的感觉,11岁即被光绪帝师翁同龢称为“奇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事情的影响,在他中了进士后衣锦还乡回湖南的时候,正好赶上黄兴想在长沙起义,炸湖南巡抚。结果有人告密,要抓黄兴。黄兴的公开身份是明德中学的体育老师,谭延闿是明德的一个校董。后来谭延闿打点关系,送黄兴出长沙,到日本去了。
有个美谈:谭延闿督湘,三起三落。
1)1911年辛亥革命后谭延闿任湖南督军,民国元年(1912年)加入国民党,1913年因“宋教仁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袁。谭延闿响应并发表《讨袁檄文》,遂被袁世凯撤去都督之职。
2)1915年谭延闿参与护国运动,提出“湘事还之湘人”口号。1916年袁死后,民国第二任总统黎元洪上台,和黎元洪关系亲密的谭延闿迎来第二春,开始了第二次督湘,复职为湖南省长兼督军。据说这次,本来是黄兴作湖南督军的,但黄兴念及谭延闿的救命之恩,执意推荐谭延闿,于是,谭延闿重掌湖南督军印。府院之争后黎元洪败北,段祺瑞开始发威,决心南下,统一全国,要"兵下两广,饮马珠江"。湖南的”湘人治湘“自然就首当其冲了,1918年谭延闿的督军被段祺瑞免职,二起二落了。
3)段祺瑞得势后,不但要武力统一全国,还要废除了《临时约法》,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开始,誓师北伐。结果1918年北洋的直系与皖系联手,把湖南护法军总司令程潜赶跑了,皖系军阀张敬尧督湘。直系吴佩孚能服气吗?加上张敬尧极不得人心,于是直系釜底抽薪。1919年主张湘人治湘的湖南人开展驱张运动。(张辉瓒、毛泽东等人均是该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查封毛泽东的《湘江评论》的就是张敬尧)。1920年初张敬尧离开,谭延闿回来,三起任湖南督军。当时,北洋段大总统要求谭延闿反对孙中山,谭延闿不反;孙中山要求他北伐,他不动。他就那样在长沙坐着,看南北打架。年底,其下属赵恒惕和程潜以士兵闹饷为名兵变(据说是孙中山背后策划的),通电要求谭延闿下台,谭延闿宣布辞职,三落离开湖南赴上海做寓公。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去上海。谭延闿接受孙中山的主张,从此跟随孙中山革命了。同年,谭延闿受孙中山委任为湘军总司令兼大本营秘书长。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谭就任内政部长。
1924年国民党改组,谭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参与筹建黄埔军校。
1925年谭为国民党中央五常委之一。
1926年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二军军长。
1928年任首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如果汪精卫的广州国民政府主席不算的话,其实中山舰事件后,汪出走,也是谭延闿代理主席的)。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重新上台后,蒋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任首任行政院院长,可谓官运亨通。
1930年谭延闿到小营骑马,坠马而中风脑溢血不治,病中嘱托蒋氏夫妇在青年军官中为其女儿谭祥择夫(后来谭祥嫁给了国民党人陈诚),并嘱蒋在他死后替他照看第二军将士。同年去世,国民政府下令国葬,其墓就建在孙中山先生陵墓的东面数公里处。
轶事两则:
1)谭延闿早年丧妻。宋美龄20岁从美国留学归国后,5年找对象无着落。1922年孙中山谭延闿合伙后,孙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谭延闿比宋美龄大17岁)。据说孙事先正式征求了岳母娘的意见。宋太夫人听说介绍的是谭延闿,很是高兴,一口就答应了。问过宋美龄,她也同意,孙中山这才向谭延闿开了口。却不料这麽一桩美事,竟然被谭延闿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为由谢绝了。后来谭与宋美龄结义为异姓兄妹,并于同年,挫和蒋介石与宋美龄见面。1927年蒋宋大婚时,谭为介绍人。
2)谭延闿的生母李氏是丫头出身,后纳妾,所以1916年去世后,尽管谭延闿已经威武督湘,他们家族不让李氏的灵柩走大门,只能走侧门。谭延闿火了,躺倒棺材上,喊: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这样一搞,李氏的灵柩走大门出殡了,埋在雨花亭。
这个情节好象与《李叔同》很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