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餐厅吃饭要叫“下馆子”呢?
若是说饭馆的地势比门口道路低,必须下坡或下楼梯才能进门,下馆子一说还好理解,但并非世上的馆子都立于坑中。
原来,古时我国乃彻底的农耕社会,家家种田织布自给自足,极少数跑江湖做生意,或是像林冲那样被发配,或是像徐霞客似的古代驴友,总之是极少数离家苦行的人,为了凑合填饱肚子,才在自带干粮外选择饭馆。如此一想,饭馆专为社会边缘人士提供有偿服务,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于是就有了下馆子的说法。 后来商品流通领域逐渐活跃,开饭馆的人随着荷包的鼓起,社会地位与日俱增。当然像十字坡包子铺CEO孙二娘那样的低素质者,更是被历史无情淘汰。但人们已经说顺口了下馆子,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英文翻译:dine out,eat out,go to a restaurant。加拿大多伦多的餐厅,很多都是在地下室,那可真的就是“下馆子”。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说“上馆子”。这个刚好与“下馆子”相反。实际上,意思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去金谷酒数、饭店吃喝,现代人称之为“饭局”。估计就是上流社会的说法,或者是有意与“下”对应,以表示自己的身份:你们乡下人才下馆子,我们城里人就上馆子。或者是:你们穷小子就下馆子,老子大人就上馆子。有时候也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在心情极佳,或者有喜事、有好运时,就说“上馆子”,在心情不好,或者有悲伤之事、有背运之事时,就说“下馆子”。
当然,如果一定要说与地理位置有关,看看现在的高楼大厦,众多的旋转餐厅、云天酒楼,那就是真正的“上馆子”。
最早的记载:《文明小史》第五十七回:“ 冲天礮在外洋,无所不为,上馆子、逛窑子,犹其小焉者也。”郁达夫《街灯》也有这个说法:“或白天去天坛坐一天,将晚四五点钟,上馆子小喝,进戏院听到一两点钟,出来再喝再讲话再走到天明的,是四川的陈逸生。”《文明小史》,长篇小说。清代李伯元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广泛深入地描写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后被接纳、抵制、扭曲的过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昏庸,以及假借维新之名图谋升官发财的社会风气。
其实,“上”和“下”都是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去向一个地方。我们说“上街”,因为住在郊区;我们说“下乡”,那就是去农村。
(收集整理)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