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与社会”看文化的适应

来源: 英二 2011-10-05 20:45:3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25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英二 ] 在 2011-10-05 23:09:5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从“人与社会”看文化的适应


说“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的批评家把它与时代挂钩,只是“挂”的形式有点随心所欲,比如,把中国挂在西方的“前现代”,然后又把“两个阶层之间的对抗性革命伦理”挂在“前现代”,既然这种“对抗”与现代性无关,所以,“人与人对立的生存样态”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专利。

就如又在说起的“彭宇案”,现在常常能听说的一个话题,“看见路上跌倒了一个老人,你会去帮助吗?”以中国传统来说,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的问题,为什么在现时的中国成了一个争论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如果在美国,“你如果看见街面上躺着一个人,会去帮助吗?”回答应该是不会,因为
这是合理的,路 人没有这个责任。虽然有一个“好撒马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law),希望让做好事者可以无后顾之忧。然而,它起的作用可能是适得其反,因为法律的细目条款,像是“杯弓蛇影”,人们的习惯就是避 之而恐不及,所以,避而远之仍然是最好的选择,绕开了走过去,“避免触法”成了一条更为充分的理由。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中国,显然是因为传 染了“现代性意识”,而不是中国的“前现代”问题。有关“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是依赖于人的“普遍性意识”;而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化,“去 普遍性意识”的个人主义原则,社会治理只能依靠“法律”。而现代法律本身更像是一种寄生于社会的蛀虫,它的主要功能是消耗社会的成本。

就如另一句流行的批评话语:“用西方语言说中国故事”。在《职来职往》中,就有一个为企业服务了十几年的人事职工,因为不会说英语把工作给丢了,看“新东方”达人逼人的态势,感觉就像“用西方语言说中国故事”已经要影响人的生存。

诸 如“用西方语言说中国故事”。最大的疑问仍然是,用西方语言能说好中国故事?即使是文化精英全部到齐,或者说中国的艺术家都用“西方语言”武装起来的话, 中国的当代艺术与中国能有多少关系?当然,“用西方语言说中国故事”的立场,可能是说中国的艺术家以自己的语言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出现了困难,所以不得不需 要西方语言的出场,那么,问题就又回到了,到底是语言问题,艺术问题,还是“用西方语言说中国故事”的问题?

“用西方语言说自己的故 事”,有一个很好的模板就是印度。“用西方语言说印度故事”不会有任何疑义。所以“用西方语言说中国故事”的崇拜者应仔细的考察印度社会,和印度的当代艺 术。比如有人说,杜尚的影子确实很好的落到了印度,在有一年的孟买Kala Ghoda艺术节,就有个艺术家萨克尔(ApnaviThacker)制作了一块称为《罗浮》(The Loovre)的装置,以四个排开的金银色小便池来讨论城市基础设施的缺乏。

说到印度的文化,就不能不说到文化的“殖民”。什么是“文化殖民”呢?当一种文化被迫的,或自愿地接受了外来的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自己内部的文化主体,变成了外来文化占优势。这就是产生了“内部殖民”。

形 成“内部殖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化上的无法融合,也就是说出现了一种“你死,我一定要活”形势,这是因为这种外来文化是一种“唯我独尊”的一神教文 化,只有我才是唯一的真理,其他的,不是邪恶就是原始,没有道理可说,也就没有了其他任何选择的余地,结果是只有“取一而代之”。

比如 说,现在有批评家提出“混现代”这样的词汇来表达现时的中国。众所周知,过去的时间不能捞回来,时代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时代是不能混的,其发展也不是 人所能控制。因此,这个词汇在现实中如果还有意义的话,也只能说它是表达了一种在“文化上的无法融合”。因此,如果一定要说“中国是处于前现代向现代性转 换过程”,其实是在坚持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势立场,“唯我独尊”的意思不言自明。

“人与人对立的生存样态” 其实就是“唯我独尊”文化思维的形态,在二元逻辑体系中只存在“对和错”两种逻辑值,不存在既对又错,或非正非负的其他状态。以自身文化排斥其他文化,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专制是二元文化的专利。

从 十三世纪的基督教十字军行为,不允许不同质事物的并存,无论是操纵宗教裁判的天主教廷,还是操纵民主科学的启蒙运动莫不如此。在天主教统治时代,异教徒便 是不被承认的存在,对其是以火刑处死,比如对女巫的迫害;对美洲民族实行的种族灭绝,或是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都有其思想的理论根源。

英 语中的Theory是理论,“theo”是上帝,理论是上帝的学问,Theology其实是讲上帝的规则。宗教与“二元理性”互为因果,西方文明可以称作 宗教文明,因为宗教的产生就是源自于人与自然割裂的思想,而宗教的本质又是一种人对自身的否定,将人的对立物作为首要价值,站在人的对立物而非人本身的立 场上判断事物。

比如说“民族主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民族主义”的概念,西方人为什么喜欢使用“民族主义”这个词?因为民族主 义、种族主义如同宗教一样是西方文明观的核心,都是二元理性的产物。这体现在西方文明中对于人这一概念的理解。人的概念被割裂成我与他的对立,我是人的本 体,而他只有在与我相同之后才被认为是同样的人。这就决定了必须由我去同化他才能将非人转化成为人,这也是西方文明传教士式文化模式的思维基础。

互 不相容从来就是“唯我独尊”文化思维的难题,当这种思想方法作为世界主流文化时,也造就了当今世界的难题。如果两种主体文化是同样的“唯我独尊”,就会产 生强烈冲突。如以前在欧洲发生的新教和天主教冲突,在现时,同样面临的是伊斯兰的挑战。因此欧洲不少国家公开的承认:“任何有关多元化文化的努力是徒劳 的”。就是在曾经是多神教文化融合的印度,在其“内部殖民”形成后,宗教冲突越演越烈,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裂,和现时的敌对状态,也可以说是“唯我独尊” 文化在东方“移植”的成果之一。因此,在处理诸如民族文化的冲突问题上,国人需要避免传染的就是这种“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

试图消灭异己文化,但矛盾和差异的永恒存在意味着同化的永不成功,因此也意味着西方无法融合形成统一的大民族整体,二元的文化模式决定了西方文明是典型的小民族文明。

相 对于禁锢思想的二元逻辑,中国传统的多元思维,在“是和非”的两种极限状态间可以存在无限多的合理逻辑值。在儒家的价值观中,“中庸”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它是一种在多元逻辑下如何调和矛盾的思维方式。同样,道家以阴阳立论,但不是致力于以此胜彼,而是着重要于调和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均质的,但它 是连续的,变化的。看中国的历史,中国大民族的形成,就是因为文化融合的成功,如对中亚传入的佛教文化,和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适应过程。

中 国传统重要的是在于思维方式,任何思想的专制,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驰。比如在现代流行的,对资本主义信仰的“普世价值”,被当作对人进行划 分和同化的标准。“普世”是零和概念。因此,如果出现诸如“处理当代艺术的普世价值与本土经验。”这样的句子在文理上就有问题。因为,“普世”是独尊的, 它并没有給你其他任何“处理”选择的余地。

出于“唯我独尊”作为主流文化,在文化领域造成的困境,和近代的殖民主义,和文化殖民的现实, 当代文化学者更愿意讨论的是“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而不是“文化同化”(assimilation),因为“文化适应”是强调弱势 族群能否维持一种文化上的独立。而“文化同化”则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汇过程,文化形态的改变只能是取决于强势文化的一方。

全球化时代可以 看作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然而,强势“维我”文化的现实存在,对于弱势文化而言,其实别无选择,常见的“文化适应”只能是文化同化 (assimilation),文化隔离(Segregation),文化整合(integration),或文化的边缘化(Marginality)。

如 果文化差异能够得到相互尊重和认可,则融合成“多元文化社会”(Pluralism),但事实上,弱势文化并不存在这种选择的自主权。如果弱势文化完全自 愿的融入了主流,不保留自己的文化,就是“文化熔炉”(Melting Pot)。如果弱势文化是无奈的被迫融入了主流则是“文化高压锅”(PressureCooker)现象。弱势文化对主流的拒绝(rejection), 主动的是“文化退出”(Withdrawal);被动的是文化隔离(Segregation)。在弱势文化的“去文化”(deculturation)现 象中,如果是自愿的,称为“文化的边缘化”(Marginality);如果是被迫的,就是文化灭绝(Ethnocide),如印第安文化在美国的遭遇。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如果接受了西方的主流艺术形式,同时也完全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是“艺术的多元融合”。如果是自愿的放弃了自己的传统,那就更接近“文化熔炉”。这两种“文化适应”形态,也正是近代中国艺术形态的写照。

从 一百多年来的东西方艺术的互动来看,中国绘画在宋代影响了日本;而东方绘画的线条,平面,和抽象性又影响了西方;欧洲艺术曾经受近中东的影响,而当时在波 斯就有很多的中国艺人。从十七世纪,越来越多的亚洲艺术西行,从当今西方博物馆收藏中随处可见的东方艺术品就可见一斑。亚洲艺术往往能满足西方的审美。从 当代的角度看这些文化交流,欧洲人欣赏并收集他们,但是即没有这些作品,也没有创造它们的大师被整合到艺术的“大故事”中。无论是艺术史的叙事学说,还是 现代主义的艺术批评论述,都同样的顽固和狭隘。非洲部落艺术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影响广为人知,但西方艺术史学家从没有跟踪现代主义从非洲艺术到塞尚立体主 义(Cubism)的演变。没有一个非洲艺术家,或非洲艺术形式因此可以作为艺术史的一部分。外来的审美话语,可能只是被视同为土著的另类美学。艺术交流 的排序,是被调控的而不是被集成,是策略部署,而不是双方互惠的交融。让中国艺术史家顶礼膜拜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实际上是西方向东方绘画形式的大规模靠 拢。但没有一个西方艺术批评家的眼球会朝向这个方向,而中国批评家所注视的焦点,常常也就是西方批评家的视野。因此,“东西方都在向对方十九世纪以前传统 的学习”,这样的事实从未进入艺术的“大历史”。

现代主义扮演的全球公民角色,它的理论带有的文化基因——美学形式,艺术观念,文化代码,如此等等。异国的异质话语对于现代主义的接纳必须履行种种复杂的文化交接。因此,“现代主义”的顺利登陆通常表明,这个概念收到了访问邀请,并且赢得了异质文化的认可。历史曾经出现的这种时刻: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传统开始了大规模的替换,沿袭已久的思想丧失了阐释的功效,社会话语体系面临彻底的清理。这种清理造成了话语内部某些轴心部位的空缺,这可以解释现代主义可以乘虚而入现代主义的登堂入室表明,它找到与异质话语彼此衔接的交汇口。犹如穿过海关,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赢得了特殊的待遇,甚至被放大和得以扩张

许多人愿意指出一个疏忽:现代主义与文化扩张主义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消失在理论视域之外?美学上的异国情调”让许多批评家将西方现代主义等同为“现代性”的符号,和解除中国传统文化合法性的工具,使得中国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受虐性的行为。

隐藏于全球文化交往内部的压迫关系貌似开放的世界文化舞台是如何的屈从于不平等结构。文化的交融并不是想象的全面的均衡渗透。它们只是以不同的力量发生的相遇和碰撞。正如在张培力的作品《直线一公里》,在直线一公里距离的两端,两个人扛摄像机慢慢走近,他们的拍摄跟一个干扰信号源连在一起,走得越近,干扰得越强。

然而,犀利与盲视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民族视为评价文化交往的唯一范畴,那么,民族文化之间就只剩下了充满敌意的交锋,文化差异就无不以压迫与对抗告终。这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传统仍然有理由相信:美学或者学术文化互动仍然包含了抗拒权力的锋芒,和挣脱控制的能量闭锁是一种消极的回避,中国传统存在鉴别、筛选、抵制和改造异族文化的机制。纳,并使之屈从于主体的文化结构是中国文化的历史。

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要人去见证现实,要看到事物的繁复重杂。事物与观点,常常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要重建文化的价值观,就要提高自身的分辩能力”。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 为什么会有“天价”的当代艺术
  • “艺术的杠杆”与当代性
  • 希帕蒂亚(Hypatia)
  • Genizah
  • 所有跟帖: 

    很好的反思。 -玉垒关- 给 玉垒关 发送悄悄话 玉垒关 的博客首页 (458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00:21:30

    中庸之道的境界其实是很高,很难的。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79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19:58:50

    师傅好,记下了,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61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0:06:33

    结合时事,所谓时事造英雄,乔布斯的封闭系统的成功也植根于这种唯我独尊的西方文化背景。 -锁问- 给 锁问 发送悄悄话 锁问 的博客首页 (43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00:57:14

    苹果除了富士康,还有文化的一面,看看那么多苹果迷,就能知道它的利害了,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0:12:48

    好个攻守辩证论!等着看后续!英二总是有好的思考。。。。 -宗阕- 给 宗阕 发送悄悄话 宗阕 的博客首页 (71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14:30:39

    你不知道,老庄除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还恰到好处,不会用错地方,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0:24:45

    工具,就是器。器,就是器具。器具,人可用之,必如茶杯,也可当溺壶。反之亦然。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7/2011 postreply 18:15:32

    深有同感。 -玉垒关- 给 玉垒关 发送悄悄话 玉垒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19:27:51

    感觉您的题目本身值得探讨:) -彩云舒- 给 彩云舒 发送悄悄话 彩云舒 的博客首页 (407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08:15:25

    我也觉得题目不是很好,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192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0:42:32

    glad to see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of cultural int -偶灯斯陋- 给 偶灯斯陋 发送悄悄话 偶灯斯陋 的博客首页 (160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1:53:25

    这个,我是从河边那里批发来的,他这个说法对我印象深刻,也是写这个的成因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7/2011 postreply 05:55:30

    写得真好,画也画得好。 -亚洲飞蝗- 给 亚洲飞蝗 发送悄悄话 (31 bytes) () 10/06/2011 postreply 22:25:36

    这个画不是我画的:) -英二- 给 英二 发送悄悄话 英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7/2011 postreply 05:52:4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