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女孩》- 维梅尔
《戴珍珠耳环的女孩》(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是荷兰黄金时代三巨匠之一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的代表作(其他两位是哈尔斯、伦勃朗),珍藏在荷兰海牙毛利斯博物馆藏。
画作欣赏
维梅尔对光线的把握和色彩的运用非常独到,喜欢使用黄色、蓝色和灰色。在这幅画中,他采用了全黑的背景,烘托出少女亮丽的容貌。白领棕衣,蓝黄两色头巾,单纯的色彩,明朗又和谐。少女回眸一瞥,双目似水;红唇微启,欲说还休; 像是心无旁鹜,又似娇欲嗔。画龙点睛之处,是她左耳上的一颗白色珍珠耳环,在她颈部的阴影里,发出幽幽的白光。
这幅画被认为是维梅尔最出色的作品,被誉为“北方的蒙娜丽莎”。如果说《蒙娜丽莎》的魅力在于她神秘的微笑,《戴珍珠耳环的女孩》的迷人之处,则是少女的回眸一笑。
维梅尔生于1632,一生只画了30多幅画。他生前穷困聊倒,死后也一文不名。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这位被埋没了两个世纪的伟大风俗画家才被人们发现,其生平也开始为人考究。只是,《戴珍珠耳环的女孩》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亦如《蒙娜丽莎》一样,至今仍是一个谜。
同名小说
作家Tracy Chevalier根据从画作得来的灵感,写了一篇有关维梅尔生平的畅销传记小说。 Chevalier将画中的女孩定位为画家的女仆,并赋予女孩独立的人格特质,以才华和容貌深深地影响着画家的艺术创作。然而,作者没有沿用灰姑娘遇上王子的老套路,聪慧动人的女孩未能突破时代的限制,改变自身的命运,最终被嫉妒的女主人扫地出门,从而演绎出一个传奇名画背后的爱恨情仇故事。
同名电影
2003年,一向钟爱历史题材的英国导演Peter Weber,根据Tracy Chevalier的小说拍摄了同名电影,由科林 • 费尔斯 Colin Firth (本届奥斯卡新科影帝,《国王的演讲》里的乔治六世)和斯嘉丽 • 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担纲主演。有着明艳的容貌、清澈忧郁眼神的斯嘉丽在这部电影里的扮相,与《戴珍珠耳环的女孩》的神韵惊人地相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出色地饰演了一位貌似温吞顺从、实质独立自尊的社会低层少女,并凭此获得第二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电影故事:
少女葛丽叶是画家维梅尔家的女佣,也是画家的助手。葛丽叶既要伺候严厉的老女主人、神经质的画家夫人和顽劣的孩子,还得应付卑鄙下流的画商,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在画家的指导下,目不识丁的葛丽叶很快掌握了色彩图谱和暗箱光线透视技术,并不时反过来启发画家的创作。画家情不自禁地为女孩初入尘世的纯真、不卑不亢的矜持和惊人的艺术领悟力而怦然心动。“我要画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葛丽叶,仅仅只是你。”就这样,画家背着妻子,让女孩在阁楼的画室成为自己的模特儿。
不久,俩人在工作过程当中渐生情愫。那个年代,女人的头发都以白色头巾裹住,不予示人。作画前,画家让女孩换上那条著名的蓝黄两色头巾,并在画室偷窥了她那一头秀丽的棕发。作画期间,画家又数次让葛丽叶抿她的嘴唇,好给画面增添颜色;那鲜艳欲滴的红唇,正象征着少女的怀春和画家的情欲。
头巾换好了,耳环戴上了,葛丽叶将头侧向画家。那瞬间,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在欲言又止的微启双唇里,呼之欲出……清纯的美终于被画下了,一幅不朽的世界名画就这样诞生了! 葛丽叶冲出画室,在黑夜中不顾一切跑去集市找到她的情人--年轻的屠夫。刚才在画室里压抑的欲望暗流,此刻汹涌翻腾,一泻而尽 …… 有一天,妻子还是发现了他们的秘密。她痛苦地向画家发问:“你为什么不画我?”画家答道:“因为你不懂。”妻子气疯了,举起刀子要划破那幅刚完成的画。 随即,葛丽叶被画家的妻子解雇。少女带着尊严和一丝倔强,轻轻地离去。 电影有许多生活细节的细腻表达,呼应着暧昧不明的感情和震慑人心的艺术,借助凝重、神秘的管弦音乐,描绘出一幅幅富于光影、质感、色彩的震摄人心的荷兰风情画。
画家给女孩打耳洞
为了更好完成画商的委托,以商机为重的岳母帮画家从女儿那里偷来名贵的珍珠耳环。在这里,影片着力渲染了画家用烧热的长针为葛丽叶打通耳洞的情景:钢针的刺入,少女的呻吟,滴血的耳垂,画家手指的揉抚...影片就这样含蓄地展现着若隐若现的爱欲。饱满欲滴的珍珠,隐喻着葛利叶不可即及的地位;而针尖的刺痛,何尝不是内心的伤痛!一滴难以觉察的眼泪,如珍珠般从少女的眼里滚落下来。然而,二人所有的情感纠缠,在耳环挂上女孩耳际之时,戛然止住。
电影中斯嘉丽的扮相与画中少女的神韵非常地相似
电影trailer
画家给女孩打耳洞的视频
“挪威的森林”是误译--村上春树美丽的错误
钟楚红在“纵横四海”与张国荣周润发的惊艳舞蹈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