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变和马嵬之变
唐明皇李隆基这个人,极具个人魅力。我以为他与其祖孙最大的不同是,他下得了手,够狠,可是多年宫廷的血脉,又使他充满温情,富有才华,是很有人情味的一个君王。
唐隆政变之时,钟绍京是起过退缩之心的,他的近臣王毛仲则根本没露面。即便这样,事成之后,李隆基也未怪责此二人。他不是睚眦必报的君王,心理很健康。
先来说说唐隆政变。
唐朝的太极宫与明清故宫不同。太极宫在长安城最北处,每边皆有数门。如按现代故宫而言,禁苑相当于现在的北海景山(不过要比北海和景山大很多,据说有120平方公里)。唐隆政变时,玄宗从禁苑南门先入禁苑。当时的苑总监为钟绍京,是钟繇的十七世孙。他的书法也很棒,号为“小钟”。
唐隆政变的背景是这样的:中宗登基后,皇后韦氏专权,皇女安乐公主亦骄奢淫佚,她想仿效武则天,便让中宗立她为皇太女,虽然中宗没有答应,可也并未责备她。710年5月,她与母亲一起毒死中宗,扶她的弟弟,当时才16岁的李重茂继位。中宗遗诏命相王——即李隆基之父,后来的睿宗李旦辅政——亦被韦氏一党篡改。6月20日,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斩杀韦氏一党,扶父亲李旦继位。两年后,睿宗禅皇位于玄宗。
安乐公主是中宗李显最宠爱的女儿,韦氏是当年陪着李显共患难的妻子。当年二人仓皇出京,韦氏在路上分娩安乐公主,用衣服裹着,所以小名裹儿。698年安乐14岁才回到西京,从此把京城闹得鸡飞狗跳。譬如她那条著名的百鸟裙,还有她造的宅子,挖的定昆池,她想要任用官员,便蒙着父皇的眼睛,捉着父皇的手,叫他签字。她是中宗最疼爱的女儿,有最天然的父女之情,可是,就是她,和母亲,杀了父亲,杀了丈夫。
安乐公主嫁过两个人,第一个丈夫是武崇训,此人不多说,第二个丈夫是武崇训的堂弟叫武延秀。此人有些意思。则天朝的时候,突厥和唐朝打架,两国准备和的时候,和亲便不派公主,而是遣男子去突厥了,这倒霉孩子就是武延秀。武则天派阎知微带武延秀去突厥,没想到对方不认账,声称他们公主要嫁的是唐家子,可不是什么武家儿郎。阎知微是奴颜婢膝,做尽丑事,以求脱身。当时有官员回来向则天后报道,说阎知微骑的是猪,武则天不解,其人道:“骑豕者,夹屎走也!”武则天放声大笑。
阎知微是阎立本的孙子好像,因为做汉奸做得太让人瞧不起了,最后在西市被活剐了。
过了几年,武延秀才脱身回国。他长得漂亮,会说突厥语,蹴的一脚好鞠,天生帅哥。后尚安乐公主。唐龙政变的时候,安乐公主和自己的小蜜在宫内画眉,先被杀,大概驸马武延秀在附近,赶过来的时候,在肃章门旁也被杀了。
唐隆政变的路线大概是这样的:
大概在现在故宫的神武门(北门,不是南门哈)方向,葛福顺先杀韦睿(韦皇后之兄韦温之族弟),韦播(韦温之从子),高崇(韦温外甥)三人——中宗去世后,韦氏怕出乱子,便派这几人掌管羽林军——同时玄宗在景山公园南门售票窗口那个小亭子间里等消息。
过了两小时,葛福顺顺利完成攻坚任务,接着他带左万骑攻玄德门——这个不好说,因为故宫只有四个门——大概相当于现在神武门东边的城墙上又开了一个门子,李仙凫带右万骑攻白兽门——故宫的西华门,李隆基带着两百多花园管理处的民工,拿着铁锹棒子在神武门外等——就是现在停一堆旅游大巴的地方哈,然后几人会合于凌烟阁(大概在现在故宫东六宫处),然后跑去太极殿(故宫太和殿位置),当时中宗的棺材还在那里,韦氏在守灵,杀之,又去西边的公主院,斩安乐公主,第二天杀了一堆韦——这是20日发生的事,24日,睿宗在太极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午门)继位。
万骑是太宗时代发展起来的一支骁勇的,类似于警卫团的部队。最初选的都是蕃人——朝着哥萨克或者近卫军那方面想,肯定条特棒,盘特靓,哈喇子,掉下来——穿着虎纹衣,马鞍上绣着豹纹,太宗时代叫百骑,后来发展为千骑,万骑,分属羽林军,后来的飞骑营,左右屯营等,大概都是警卫团羽林军的别称。
刘幽求是唐隆政变的大功臣,按说,玄宗应呼他的字,而不是名,可是他的字在新旧唐书上已亡佚,故直呼幽求(这人大概是广东人?)
鸡舌香,即丁香,古代口香糖;《押座文》是讲经之前和尚们念的一段文字,有肃场的作用。《敦煌变文集新书》内收藏了好几篇《押座文》,有兴趣者可一观。襕衫,是一件套的袍子,中间有一道横纹,故曰襕。所谓的“烧尾宴”,就是升官以后,请朋友吃的那顿饭,御史台,现在的纪检部门,亦设狱,可双规官员。
“踏杀鲤鱼儿”一诗其实说的是唐隆政变后两月,李重福在洛州的政变——并非中宗之被毒杀——失败后,李重福投水自尽。
至于安史之乱,写它的书实在太多了,最详尽的,大概是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后人从中附会出许多乱七八糟的传说。比如姚汝能提到贵妃自尽后,鞋子留在驿庭中,便有人继续写驿站里打工的老太婆,捡到了那双鞋,有文人要来看鞋的,一律交钱,以至于大富。至于说到太真便成了仙女儿,那就更是美好的想象了。
《旧唐书》里记载唐玄宗有两次下诏使天下禁捕鲤鱼,自是因为“李”“鲤”同音,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有一种古典的情思在里面,正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
结合《酉阳杂俎》里记载肃宗带兵去灵武抗敌,一日驿馆外有一高大妇人,携双鲤,狂叫:“皇帝在哪里?”
肯定是个疯妇,鲤鱼献君王,自是不会再去找玄宗了。
唐明皇事迹一路读来,让人唏嘘。盛年时代,他打着羯鼓,能让满树花发——虽是唐人一贯夸张笔法,然何其俊逸!读到后来,看到最多的是“垂泪”,“涕泗”,“潸然”,“感泣”,再后来,人就真老了,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近乎稚童(如他做太上皇的时候,指着自己的女儿寿安公主对代宗说:“虫娘是鸦女,汝后与一名号。”,虫娘,即寿安公主;鸦,明皇小名是鸦,也称阿瞒。读这段,似乎都能看见明皇颤颤巍巍,垂垂一老翁的样子)——其实谁都有那一步,但是,这样近乎完美的皇帝,会让人感叹。
关于唐玄宗的文学作品,除了《长恨歌》以外,我知道的还有两个,一个是白朴的元曲《唐明皇秋叶梧桐雨》,因是戏剧,在短短数折中交代了《安禄山事迹》里几乎所有内容:从禄山战败被明皇赦免,君臣结缘,到李隆基变作太上皇为止,其中优美词藻,比比皆是;另我听过的有一个京韵大鼓,骆玉笙的《剑阁闻铃》,单讲雨声,那一把嗓子,婉转断续,叫人心动神摇,推荐一听。
附:
京韵大鼓《剑阁闻铃》
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恨,入祠无客不伤情。万里西巡君请去,何劳雨夜叹闻铃?杨贵妃梨花树下香魂散,陈元礼带领着军卒保驾行。(甩板)
叹君王万种凄凉千般寂寞,一心似醉两泪如倾。愁漠漠残月晓星初领略,路迢迢涉水登山哪惯经。好容易盼到行宫歇歇倦体,偏遇着冷雨凄风助惨情。剑阁中有怀不寐唐天子,听窗外不住的丁当连连的作响声。忙问道外面的声音却是何物也,高力士奏林中雨点和檐下金铃。这君王一闻此言长吁短叹,说正是断肠人听断肠声!(甩板)
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怎当我割不断的相思割不断情。洒窗棂点点敲人心欲碎,摇落木声声使我梦难成。铛锒锒惊魂响自檐前起,冰凉凉彻骨寒从被底生。孤灯儿照我人单影,雨夜同谁话五更?从古来巫山曾入襄王梦,我何以欲梦卿时梦不成?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难禁午夜风。莫不是旅馆萧条卿嫌闷,莫不是兵马奔驰心怕惊。莫不是芳卿心内怀馀恨,莫不是薄幸心中少至诚。既不然神女因何不离洛浦,空教我流干了眼泪望断了魂灵。(甩板)
一个儿枕冷衾寒卧红罗帐里,一个儿珠沉玉碎埋黄土堆中。连理枝暴雨摧残分左右,比翼鸟狂风吹散各西东。料今生璧合无期珠还无日,但只愿泉下追随伴玉容。料芳卿自是嫦娥归月殿,早知道半途而废又何必西行。悔不该兵权错付卿义子,悔不该国事全凭你族兄。细思量都是奸贼他把国误,真冤枉偏说妃子你倾城。众三军何仇何恨和卿作对,可愧我想保你的残生也是不能。可怜你香魂一缕随风散,却使我血泪千行似雨倾。恸临危直瞪瞪星眸咯吱吱皓齿,战兢兢玉体惨淡淡花容。眼睁睁既不能救你又不能替你,悲恸恸将何以酬卿又何以对卿。最伤心一年一度梨花放,从今后一见梨花一惨情。我的妃子啊!一时顾命误害了你,好教我追悔新情忆旧情。(甩板)
再不能太液池观莲并蒂,再不能沉香亭谱调清平。再不能玩月楼头同玩月,再不能长生殿里祝长生。我二人夜深私语到情浓处,你还说恩爱的夫妻世世同。到如今言犹在耳人何处,几度思量几恸情。窗儿外铃声儿断续雨声更紧,房儿内残灯儿半灭御榻如冰。柔肠儿九转百结百结欲断,泪珠儿千行万点万点通红。这君王一夜无眠悲哀到晓,猛听得内宦启奏请驾登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