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安哥拉艺术展

来源: 2011-03-13 07:13:5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这是杂志的约稿。所以小资气。请包涵

                                     权力的面孔

                                             巴黎的安哥拉艺术展




   从街头巷尾,到五光十色的舞台, 巴黎的流光溢彩中日益徘徊出黑非洲的魅影。
   这或许是因为巴黎这文化之都基于优越和自信的兼容并包。

也可以归结于非洲移民已占法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这样一个事实。
   一如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巴黎对非洲元素,交叉进行着猎奇,深入,以及重创这样三种状态。

   为庆祝西非国家安哥拉独立35周年,法国dapper博物馆正在举办的一场题为,"安哥拉,权力的面孔"的艺术展正是一次深入浅出走近西部非洲的过程。



一   木头上的灵魂


    比利时自由报(lalibre)用了卓越,委婉,简洁三个字眼来形容这个包括140件展品的展览。展览包括祖神灵的雕像,面具,权威的勋章等以木头为原料的艺术品。

    木制艺术之与西部非洲, 就像瓷器之于中国,石雕之于欧洲。有人说,非洲的木雕,不是徒供欣赏,而是为神灵与王者服务。这正是这次展览“安哥拉,权力的面孔”所要表达的主题。

   就像中国人认为列祖列宗栖身在神木和牌位上。而西部非洲的先民们认为木雕是其祖先灵魂的化身。非洲木雕注重刻画自然的本性。这也正是他们民族的本性。比如,这次展览中传奇英雄猎人Chibinda   Ilunga的雕像。 图1 这是件于1904年收集的硬木作品。这位出身于王室的猎人高冠,含胸,右手持权杖,微微屈膝而立,面貌安详而有威仪。猎人的背部曲线流畅,正与硬木本身的光泽相得益彰。

    同样是表达力与美,欧洲的雕像以肌肉线条表现出动感的力量。而透过这件木雕看非洲风格,则以面,曲线,甚至木料的自然光泽刻画出一种静态的力度。如细节 ,如四肢的处理。不同于欧洲的雕像通过骨节,肌肉线条彰显力度。这件非洲雕像是通过略微夸大的手脚比例,隐然展示出这勇者和王者的权威和风范。又比如古罗马的男性雕塑中,惯于表现勃起器官的线条。而这件赤裸的非洲男像,则是一种静态的写意,器官自然低垂,坦然,不羞涩,也不带一丝情色
   如果说,透过罗马的石雕,看到的是健美,阳刚的躯体。而透过这样一件隐然泛出润泽光芒的非洲木雕,仿佛能看到这自然之子的灵魂。
  毕加索说,真正的艺术不在欧洲,而在亚洲和非洲。不知这狷狂的艺人是因为自省而警惕于孕育了工业文明的欧洲文明。还是因为通过亚非的艺术品,体察到了这些根植于农耕渔猎的文明的灵魂之后,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的。

   非洲人也把他们权威通过面具表现出来。比如这件来自chibongo部族的面具,是用树脂,植物的纤维,布料和颜料支撑的。图八。人们认为灌注了祖先灵魂和动物灵性的面具可以给部落带来力量。法国文艺批评家马尔罗说,"非洲面具不是人类表情的凝固,而是一种幽灵幻影"。

  除了这样浪漫的情怀。实际上,非洲的面具也起源于生活实际需要。部落里,由部族成员组成的执法者往往带着面具行使权力,一方面更加体现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被认出而招致报复。

  祖先的灵魂在安哥拉被认为是有益的,需要加以崇拜的,故而常被召唤并供养在村落的祭台上。图七。这样一件由树枝,兽头,颜料构建的祭台,现在就陈列在这巴黎幽雅的博物馆厅堂里,人们隔着透明的玻璃展柜,和这灵魂的宿体相互俯视。



 法国的"艺术主题"(objets d art)杂志,用一首诗来描述这个展览的:


由往昔而定,
我尘我珍,
我寂我述。
只由你而定,
我是你欲望的投影。

Il dépend de celui qui passe /
Que je sois tombe ou trésor /
Que je parle ou me taise. /
Ceci ne tient qu'à toi. /
Ami n'entre pas sans désir

这首诗歌是我三弟出喝酒翻译的。